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202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958
Large scale herbivorous insect outbreaks can cause death of regional forests, and the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xacerb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of forest and woodland plants would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de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shift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function from a net carbon sink into a net carbon source. There is thu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sects on trees. Defoliation by insect pests mainly reduces photosynthesis (source decrease) and increases carbon consumption (sink increase), and hence causes reduc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When the reduction in NSC reaches to a certain level, trees would die of carbon starv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can also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ree deat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arbon starvation is a hotspot because the increase of tree mortality glob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starv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ominating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explaining tree death.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 sta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NSC induced by defoliation and the growth and death of tre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ect outbreaks, leaf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We also presente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on insect-caused defoliation and tre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2.
3.
黄芪有效成分研究:Ⅴ.黄芪中清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秦岭产珠子参叶的达玛烷型皂甙研究(1)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陕西省秦岭产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C.A.Meyer var.major(Burk.)Wu etFeng)的叶中分离到十个新的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甙,经光谱测定和化学降解,其中四个的化学结构分别为珠子参甙(majoroside)F_1(1)、F_2(2)、F_3(3)和F_4(4)。同时,还分离到已知的人参甙(ginsenoside)Rd(5)、Re(6)、Rg_1(7)、Rg_2(8)和F_2(9)。  相似文献   
5.
心不甘中甾体皂甙元的分离和结构鉴定(3)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心不甘(Tupistra aurantiaca Wall et Backer)根的粗甙经盐酸水解后的总甙元中分离的甙元E和F的结构鉴定。甙元F经鉴定为△~(25(27))-pentrogenin(2)。甙元E(ranmo-genin D)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IR、MS、~1H NMR和~(13)C NMR谱分析推定如(1)所示。  相似文献   
6.
芍药科化学和系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栽培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它们是芍药甙I,苯甲酰芍 药甙Ⅱ,羟基芍药甙Ⅲ,丹皮酚Ⅳ,丹皮酚甙Ⅴ,丹皮酚原甙Ⅵ和丹皮酚新甙Ⅶ。 用薄层 扫描仪测定了23种芍药科植物(包括19个种和6个变种)根中这7个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芍药甙在芍药科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作为本科的特征性成分; 丹皮酚类成分只存在于木 本类型的牡丹组,在草本类型的芍药组中缺乏。 从化学上比较芍药科和可能相关的15个科,结果表明,芍药科与毛茛目内各科及木兰目 均不相似,而与五桠果科、茶科、蔷薇科相近; 因此建议把它提升为芍药目。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米团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米团花(Leucosceptrum canum Smith)鲜叶中分到三个化学成分,经光谱测定和化学反应已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异香紫苏醇(isosclaveol)Ⅰ;柳穿鱼黄素(pectolinarigenin)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其中化合物Ⅰ为新的天然存在的labdane类型二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野迎春叶的单萜裂环烯醚萁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用电压箝制术观察了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对绵羊浦肯野纤维由乙酰毒毛旋花子甙元诱发的瞬时性内向离子流(I_Ti)的效应。当乙酰毒毛旋花子甙元浓度为4.5×10~(-8)mol/L 时,诱发出的I_(T1)稳定并能维持约1.5h。去甲肾上腺素1.5×10~(-6)mol/L,可使I_(Ti)的峰值由11.4±2.5nA 增加到14.5±4.1nA(n=11,P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芥酸和二十碳烯酸含量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定富  刘后利 《遗传学报》1990,17(2):103-109
以甘蓝型油菜的4种纯合芥酸基因型之间所有可能的6个杂交组合的P_1、P_2、F_1、P_2、B_1和B_2世代为材料,用生统遗传学方法研究了芥酸和二十碳烯酸的基因作用形式及效应。发现无论亲本是单基因差异还是二基因差异,F_1和F_2代的芥酸含量都接近中亲值,F_1略大于中亲值和F_(20)世代均值分析表明,芥酸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效应不显著。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计的芥酸基因数与已知的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