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葱属粗根组5种材料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葱属Allium粗根组Sect.Bromatorrhiza Ekberg五群材料的核型。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有两个类型:第一类型是二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核型公式为K(2n)=2X=14=2m(SAT)+2m+10sm,属2A型;第二类型是同源四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AA, 核型公式为K(2n)=4X=28=2m(SAT)+6m十20sm,属2A型。宽叶韭Allium hookeri Thwaites有三个类型: 第一类型是双基数同源异源三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B1,核型公式为 K(2n)=2X+ x'=22=(12sm+2t)十(1m十45m+1st+2t), 属3A型; 第二类型也是双基数同源异源三倍体,能配对的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大小和形态与第一类型大体相似,不能配对的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大小和形态与第一类型有明显区别,其中至少有两条染色体发生了罗伯逊易位,出现一条很大的染色体和一条很小的染色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B2,核型公式为K(2n)=2x+x'=22=(12sm+2t)+ (3m+1sm十2st+2t),属3A型;第三类型相当于第一类型染色体的自然加倍,是双基数同源异源六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AAB1B1,核型公式为K(2n)=4X十2x'=44=(24sm+4t)十(2m+ 8sm十2st+4t),属3A型。  相似文献   
2.
3.
低温胁迫对极度濒危植物中华水韭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婷  孙昊  关旸  刘保东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0):2031-2036
以人工繁殖的极度濒危级(CR)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 ℃低温环境下胁迫0~20 d,沉水叶片中保护酶系统(POD、SOD、CAT)、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以及丙二醛(MDA)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低温(0 ℃)胁迫时间的延长,中华水韭沉水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SOD活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下降,MDA含量一直低于CK,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研究表明,中华水韭沉水叶片在0 ℃低温胁迫中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但能通过调节自身的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系统来减轻低温伤害,维持其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了解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生存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方法】本研究对韭蛆、韭菜鳞茎、根部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对部分代表性细菌进行了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并对分离得到的真菌及细菌分别采用ITS和16S r DNA基因分析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总共分离鉴定出25种微生物,在韭菜鳞茎和土壤中分别分离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球孢虫草Cordyceps bassiana两种真菌,在韭蛆体内、韭菜鳞茎、韭菜根部以及土壤中分别分离出10、15、9、6种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为主,其余的细菌分别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结论】本研究可以为寻找韭菜、韭蛆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并期望为韭蛆的共生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培养,采用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法,对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有性生殖全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1)雌雄配子体均为壁内发育,雌配子着生有假根,发育出多个颈卵器;雄配子体无假根,每个雄配子可产生4个具有8~12条鞭毛的精细胞。(2)颈卵器只有2个颈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腹壁细胞由配子体营养细胞转化而来。(3)合子初次分裂面与颈卵器长轴之间的夹角约为20°,2~4细胞胚胎易于停止分裂而老化,自数十个细胞后胚胎即出现明显的组织分化。(4)在球形胚时期第一叶还没分化的时候,在胚胎中出现第一叶的叶舌原始细胞,但直到第一叶顶端变绿具有光合能力时,第一叶的叶舌才开始发育。研究结果支持根叶优先发育的观点,认为雄配子体发生率极低、雌配子体存在较多的败育性结构等,是中华水韭生殖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透射电镜和光镜比较观察了中华水韭和云贵水韭雄配子体及其精子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2种水韭的雄配子体的寿命只有15~30d,终生都在小孢子壁内发育。(2)雄配子体只含有1个原叶体细胞、1个精子器壁细胞和4个精细胞,前2个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3)精子由精核、微管带、鞭毛、细胞质等4部分构成。(4)中华水韭雄配子体发生率为4.5%,平均每个雄配子体产生0.46个精子,精子游动速度约53μm/s,寿命8min;云贵水韭雄配子体发生率和产精量略高于中华水韭,但精子游动速度和寿命略低于中华水韭。研究认为,中国水韭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雄配子体产精率低、受到生殖生态限制、水污染对精子的危害等;雄性特征表明水韭在石松类中占有较高的进化地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绘出了水韭雄配子体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研究残存居群的数量性状分化及其地方适应性有助于了解不同居群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制定相应的保育策略。本研究采用同园实验,利用随机区 组设计,对中华水韭(Isoetes s inensis)3个居群的9种优势基因型的数量性状进行巢式方差分析,并采用Bayesian方法计算等位酶(FST)和 数量性状(QST)的居群分化值。结果表明,在测量的14个数量性状中,有10个性状在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仅有3个性状在居群内有显著性差 异;多重比较表明其中5个性状的平均值均以松阳居群最高,休宁居群最低;建德居群的大孢子囊的性状和植株高度的平均值最高,休宁居群最 低;推测这可能是与奠基者效应、物种间竞争及中华水韭在自然生境下形成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权衡有关。对居群数量性状分化的QST 值和等位酶分化的FST值分析比较发现,在假设为自交系时有8个性状的QST值均大于FST值,表明存在明显的地方适应性,居群间个体的混合存 在潜在的远交衰退的风险,所以不宜采用居群间相互移植个体的方法来进行中华水韭居群的遗传复壮。对休宁和松阳两个居群的保育应采用提 高居群内基因流和改善生境环境的方法,促进居群内的遗传复壮;对建德居群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宜建立特定生境的保护小区。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贵州葱属一新种--梵净山韭(Alliumfan jingshanense),它与太白韭A.prattii相似,但叶具长的叶柄,花白色,内轮花被与外轮花被近等大,花丝短于花被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成虫对营养物质的选择补充习性,找出对其产卵繁殖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子,为其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成虫单独配对试验,研究不同营养物质(花粉、蜂蜜、维生素、糖、醋、酒)和水分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影响。【结果】随着花粉、蜂蜜和维生素浓度的增加,成虫的繁殖力下降;糖醋酒液单一成分和混合液对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影响与水分相近;补充供试营养物质和水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繁殖力均明显高于干燥对照。补充水分的成虫繁殖力最高,产卵率超过70%,单雌平均产卵量达70粒,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均超过3 d。土壤湿度对产卵有显著影响,土壤相对湿度为40%和50%时,成虫的落卵率超过25%,落卵量大于480粒,显著高于其它湿度(P<0.05)。【结论】水分是影响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关键因子,供试的营养物质对韭菜迟眼蕈蚊繁殖没有促进作用,因此在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盛发期可以通过控制田间土壤湿度来影响韭菜迟眼蕈蚊繁殖。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种不同施药方法评价八种药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筛选有效防治韭蛆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药剂及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方法】本试验充分抓住韭蛆喜湿这一生物学特性,采用两种不同的施药方法(单次定点淋根法和二次灌根法)评价8种药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结果】同种药剂不同的施药方法,二次灌根法在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和韭菜增产率三方面均明显高于单次定点淋根法。同时,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3种药剂单独使用,或分别与辣根素混配,对韭蛆均表现出最佳的防治效果。【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对防治韭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