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楝果实活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苦楝果实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发现果实的抽提物和单体化合物不仅具有防治作物害虫的作用,而且,还对植物有生长调节作用。通过生物活性鉴定结果表明:果实种仁的水抽提物对水稻早期萌动、发芽与秧苗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处理稻种第2天(48h),其发芽率比对照高出24.67%~42.86%;第4天秧苗的根长在1cm以上占56.5%~65.0%,而对照组只有15.5%。尤其是抽提液浓度在6000ppm时处理的稻种,测得生长10d的秧苗总长为对照的120.27%,胚根长为对照的121.54%;以及叶片中的叶绿素总含量比对照高8.5%。还证明了从果实中提取分离的几种三萜类化合物和在果实中发现的一种新化合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均对菜青虫有拒食和胃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苦楝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为进一步做好苦楝种源筛选和良种选育工作,该文对不同产地苦楝实生苗生长性状和各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苦楝苗期生长规律。以15个产地的1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对苗高、地径、复叶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用Logistics方程对生长节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苦楝苗高、地径生长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及复叶相关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性水平;(2)苗高和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且均存在2次生长高峰,与苗高生长高峰出现时间相比,地径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较晚;(3)Logistic拟合方程的R2为0.976~0.994,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说明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苦楝的生长节律;(4)总体上地径速生期较苗高速生期长20~30 d,北方产地苗高和地径进入速生期和结束速生期的时间均早于南方产地,速生期苗高和地径累积生长量均超过总生长量的60%;(5)各生长指标均与纬度负相关,苗高、生物量及复叶面积与经度正相关,其他指标与经度负相关。综上结果表明,苦楝为全期生长型树种,各生长性状在产地间达显著差异水平,生长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以纬度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孔径和材质的微孔滤膜对苦楝提取液过滤分离比较,优选出孔径为0.45μm的聚醚砜微滤膜对苦楝提取液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确定的膜分离提纯苦楝素优化工艺条件是:在料液浓度为0.374 mg/mL,料液温度35℃,操作压力差为0.08 MPa,循环流量为0.15 L/h,pH=7.0,苦楝素的转移率为99.4%,除杂率为8.3%,通量为147.2 L/m2.h,苦楝素的纯度为由提取液的0.89%,提高到了8.79%。  相似文献   
4.
苦楝和臭椿微体快速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苦楝化学成分及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苦楝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反相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12β,20(S)-dihydroxydammar-24-en-3-one(1),dammarendiol II 3-O-caffeate(2),24-methylenecycloartenone(3),meliavolin(4),3,20-diacetyl-11-methoxy-1-tigloylmeliacarpinin(5),methyl 3-formyl-2,4-dihydroxy-6-methyl benzoate(6),usnic acid(7),epi-catechin(8)。其中化合物1~3,6,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酶偶联、液闪接近测定等技术测试化合物2~5体外抗糖尿病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化合物2~5均未表现出GK、SIRT1体外激动活性和DPPIV抑制活性,但化合物2对人11β-HSD1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94.15 nmol/L)。  相似文献   
6.
利用不同浓度的苦楝树皮和叶、隆缘桉叶和乌桕叶的乙醇提取物对菟丝子及其宿主大豆幼苗进行处理,15d后评价三种提取物对菟丝子和大豆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提取物在低浓度时对菟丝子及其宿主大豆幼苗生长发育均无显著影响,在高浓度(0.25g/mL)下,桉树叶提取物对大豆和菟丝子的损伤程度分别达到了64%和70%,苦楝树皮提取物对菟丝子损伤程度为78%,但对大豆幼苗仅为7%。桉树叶和苦楝树皮提取物处理均导致大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最高值分别为相应对照组的2.37倍和2.0倍;但对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不同,桉树叶提取物使大豆幼苗POD活性最大值为对照组的2.28倍,而苦楝树皮提取物处理则是CAT活性升高,最大值为对照组的1.58倍,提示桉树叶提取物对大豆较强的伤害作用与其较低的CAT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盐碱地绒毛白蜡和苦楝种子抗盐萌发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盐碱地和正常地上采集的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和苦楝(Melia azedarach)种子在不同盐浓度下做发芽实验,测定两类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两种种子在不同盐胁迫下的发芽情况、幼苗保护性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绒毛白蜡比苦楝种子抗盐萌发能力强,比较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正常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高于盐碱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产自正常地的绒毛白蜡种子活力随盐胁迫的增强而逐渐增大,苦楝却相反.盐碱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形成的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形成的幼苗,以绒毛白蜡幼苗为最高;丙二醛含量则是产自盐碱地的幼苗低于正常地幼苗,以绒毛白蜡为最低.  相似文献   
8.
苦楝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苦楝的叶、树皮和果皮的挥发油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70个化合物.组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苦楝叶以倍半萜类化合物Elixene(22.53%)、石竹烯(10.75%)和醇类化合物叶绿醇(10.27%)、斯巴醇(5.73%)等为主;苦楝树皮中以饱和烷烃3,8-二甲基十一烷(9.25%)、4,6-二甲基十二烷(9.13%)、十七烷(6.88%)和3-乙基-3-甲基庚烷(5.94%)等为主;果皮中以棕榈酸(27.65%)、己酸(6.94%)、油酸甲酯(5.47%)、肉豆蔻酸(5.00%)和醇类化合物3,7,11,15-四甲基-2-十六烷醇(11.28%)、叶绿醇(4.78%)等为主.这一结果说明苦楝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相差较大,在综合开发利用苦楝时应分部位加以提取利用.  相似文献   
9.
苦楝斑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楝斑叶蝉是苦楝树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每年发生 1代 ,以卵在寄主树皮内越冬。越冬卵 4月上旬开始孵化 ,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 ,羽化后 10~ 15天产卵 ,卵期约 30 0天。若虫共5龄。采用敌敌畏、乐果等农药防治  相似文献   
10.
实验对苦楝植株中内生真菌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苦楝(Melia azedarach)的根、茎、叶、花、果实中分离得到290株内生真菌,分别测定各菌株的抗菌活性效果,并对筛选出的9株菌株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发现L071027Z3、SX071116Z1-2和XY070430J3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的抑制率较高。再对这3株供试菌在发酵液粗提物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进行进一步抑菌实验,3个菌株的发酵液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生长活性作用且有机相提取物的抑制作用较高,其中L071027Z3的抑菌圈与其它菌株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