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6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各学科信息作出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的综合评价是新药研究评价的灵魂,是一个多学科、多组织参与的综合决策过程。根据新药评价研究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一个新药临床试验综合评价的逻辑性、结构性的工作思考模式,有助于将不同专业的技术信息和技术结论有机整合,作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3.
大麻叶蜂是安徽麻区大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单食性,以幼虫咀食大麻叶片形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仅残留叶柄和主叶脉,致使麻皮产量锐减.据室内饲养及结合田间定点观察,大麻叶蜂在安徽六安每年发生二代,以老熟幼虫于土内结茧越冬.两性或孤雌生殖,幼虫六龄、三龄前食量小,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幼虫有趋嫩性和假死性. 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表明,喷洒杀螟松、乐果、西维因和敌敌畏1,000倍液,对三龄前幼虫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杀螟松效果更佳,杀虫快速,药效期长,即使对高龄幼虫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有乾  冯小三 《昆虫知识》1990,27(5):292-297
<正> 茸毒蛾 Dasychira pudibunda(Linnaeus)是近年来在河南省城镇四旁林木上新发生的一种暴食性害虫。1987~1988年在长葛县城关内的街道、庭园和住宅区的泡桐树上暴发成灾。老熟幼虫下树后到处乱爬,迁入住室,令人厌恶,并在房檐、屋顶、墙角等处吐丝结茧,影响居民生活安全。  相似文献   
5.
自陕西省安康县采到的栎尺蠖感病虫尸上分离到一株病原真菌,经室内生物学测定为簇孢霉属一新种——安康簇孢霉,其致死中量LD_(50)为3.1776×10~9孢子/mg虫体,用3亿孢子/ml悬液与5000倍敌百虫混合防治栎尺蠖,死亡率达83.1%。  相似文献   
6.
杨培昌 《昆虫知识》1992,29(4):212-212
<正> 根据国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将分散在原歙县、徽州区农村各地的10项古代建筑,其中有明代祠堂、民居、路亭、石拱桥、石坊等,拆迁到潜口、重建复原,加以保护,成立了潜口民宅博物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拆迁复原过程,发现木结构中,大树、地基范围内有家白蚁Coptotermes sp.、散白蚁以Reticu-litermes sp.及土栖白蚁 Odontotermes sp.严  相似文献   
7.
陈振富 《昆虫知识》1992,29(6):328-331
<正> 一、异稻缘蝽的发生及为害 异稻缘蝽Leptocorisa acuta(Thunberg)以成虫、若虫刺吸稻株、穗汁液,造成生长缓慢,花穗萎缩,谷粒干瘪,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降低米质。异稻缘蝽以前在我县间歇性零星发生。自80年代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每年发生面积3.5~4.6万亩,目前全县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山坑田发生较洋田严重,晚造稻为害重于早造。我县1981、1982、1983、1986、1989年发生严重,1986年晚造在翁田、昌洒、龙马发生面积21000亩,一般百株有虫100~300头,多达1000头以上,损失20~40%,受害严重的稻田颗粒无收,1989年新桥、蓬莱、南阳、  相似文献   
8.
陈祖佑 《昆虫知识》1992,29(1):61-63
<正> 在70年代,根据当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繁殖为害情况和生境条件等提出对稻飞虱“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对当时防治稻飞虱为害、确保水稻丰收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稻飞虱优势种群的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换、肥水条件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使稻飞虱的生境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80年代继  相似文献   
9.
高智龙 《昆虫知识》1992,29(2):69-72
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该虫在陕南稻区可完成3个世代。第一、二、三代2~3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底至9月上旬。常年以第二代危害较重,此时为防治关键时期;但在5~6月份雨量≥400mm以上的年份,第一代也要及时防治。防治药剂为25%杀虫双水剂,每亩0.2~0.25kg防治两次,防治效果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蝌蚪红细胞微核试验,作为检测城镇污水诱变活性的一种新的监测技术。在16d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验中,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2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第12d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混合污水处理实验中,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上述实验证明城镇生活污水和混合污水都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作者从遗传毒理学的角度评价了湖北黄州综合生物塘系统对污水诱变活性的净化效能。城镇混合污水经综合生物塘各级塘处理,蝌蚪微核细胞率逐级下降,由进水的7.54‰下降到最后出水的1.52‰,接近对照(1.07‰)水平。其中综合生物塘的藻菌单元比水生植物单元对污水诱变活性具有更强的净化效力。本文提出污水“诱变指数”可作为综合生物塘一项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