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宏波  李燕梅 《蛇志》2004,16(2):49-50
组胺H1受体阻断药为常用的抗过敏药,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H1受体阻断作用;(2)中枢作用;(3)抗胆碱作用。虽然,这类药物的抗过敏作用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特别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不当时,有可能使副作用加重。调查显示,约有25%的人在服用第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第三脑室注射组胺(0.25—2.0μg/5μl)对五肽促胃液素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双重影响。雄性Wistar大鼠,重200—300g,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用37℃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灌流。在静脉恒速灌注五肽促胃液素(7.5μg/kg·h)的基础上,第三脑室注射组胺(0.25μg/5μl)或H_1受体激动剂2-Pyridylethylamine(PEA,10μg/5μl),10min后总酸排出量即开始减少,90min仍未恢复。组胺剂量增至1.0μg或2.0μg时,出现双重效应。部份动物(分别占73%或50%)胃酸分泌减少,另一部分动物(27%或50%)胃酸分泌增多。H_2受体激动剂dimaprit(10μg/5μl)或impromidine(0.1μg/5μl)对胃酸分泌无明显影响。苯海拉明(16μg/0.2ml或32μg/0.2ml,i.m.)预处理可分别取消组胺和PEA的抑胃酸效应。这些结果提示:脑内组胺可能参与胃酸分泌中枢调节。其抑制效应似通过H_1受体介导;双重效应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杜勋湘  徐有恒 《生理学报》1989,41(6):597-601
组胺H_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或呋喃硝胺)处理正常和亚致死量γ-射线照射小鼠,探讨正常体内造血和再生骨髓中造血重建与组胺受体的关系。发现非毒性剂量的甲氰咪胍对正常小鼠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CFU-s)无抑制作用,但可抑制小鼠体内粒单系祖细胞(CFU-GM)的生长和亚致死量照射后CFU-s产率的恢复。组胺可能与骨髓的再生有关,组胺H_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骨髓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表明组胺及其受体在正常造血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用琼脂半固体培养技术观察了特异性组胺H2受体激动剂英普咪定和拮抗剂西咪替丁对髓系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株WEHI3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英普咪定(10-8─10-4mol/L)对集落数呈明显剂量依赖性抑制,与对照组比较p<0.01。10-10─10-9mol/L英普咪定对集落数无明显影响。10-4─6×10-4mol/L的英普咪定对集落产率的抑制作用趋于饱和。最大抑制效能为对照组的54%(p<0.01)。10-4mol/L西咪替丁能完全阻断10-8mol/L英普咪定的集落抑制作用。对≥10-6mol/L英普咪定的作用西咪替丁均有部分阻断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单用西咪替丁对WEHI3细胞无明显直接作用。这提示WEHI3细胞株上存在有组胺H2受体,激动H2受体可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以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为模型,观察组胺对培养心肌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及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组胺0.1-10umol/L可以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增快,而且这种效应呈时间依赖性。组胺10umol/L可以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APA),最大上升速率(Vmax)及超射(OS)明显增加,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PD50和APD90)明显延长,窦性周长(SCL)明显缩短。以上结果提示,组胺致  相似文献   
6.
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的高危因素,肥胖人群罹患糖尿病的比例大大增加,本研究选取体重正常、单纯肥胖、Ⅱ型糖尿病肥胖人群,通过比较其血糖、血脂、胰岛素、血浆组胺等水平,观察肥胖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组胺等因素的致病机理。研究结果显示,Ⅱ型糖尿病肥胖组机体体内血糖、血脂、胰岛素、组胺水平都高于其他组,血脂升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浆组胺可能通过诱导炎症、应激等反应加重糖尿病症状。  相似文献   
7.
Tian L  Wen YQ  Li HZ  Xiong HB  Wang JJ 《生理学报》1999,(2):219-223
在离体大鼠小脑脑片上观察了组胺对小脑皮层第Ⅹ小叶浦肯野细胞的作用。组胺(3~100μmol/L)主要引起浦肯野细胞的兴奋反应(944%,51/54),在少数细胞上也观察到组胺所引起的放电抑制现象(56%,3/54)。用低Ca2+/高Mg2+人工脑脊液灌流脑片,不能取消浦肯野细胞对组胺的兴奋反应(n=4)。H2受体对抗剂ranitidine(01~5μmol/L)能够阻断浦肯野细胞对组胺的兴奋反应(n=20),而H1受体对抗剂triprolidine(05~5μmol/L)不能够(n=9)或仅轻微地(n=4)阻断浦肯野细胞对组胺的兴奋反应。这些结果提示,组胺可能主要通过H2受体的介导对浦肯野细胞起兴奋性调节作用,下丘脑小脑组胺能神经通路可能参与了小脑的某些躯体的和非躯体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8.
造血干/祖细胞及白细胞,血小板上均存在组胺H1和H2受体,造血细胞既可在造血生长因子刺激下合成组胺,也可从胞外空间摄取组胺,组胺在造血调控中通过其受体发挥第二信使作用,组胺受体对正常造血与异常造血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激动组胺H2受体可支持正常造血并抑制恶性造血,同时单核巨噬细胞膜上H2受体的激动可有效地抑制ROS的产生,从而逆转ROS对NK细胞活性的抑制,组胺协同IL-2或IFN-α可高效激活NK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咪唑斯汀10mg/d,每日一次,对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治疗,疗程4周,4级评分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93.3%,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临床疗效明显增高。不良反应13例(17.3%),大多表现轻可自行缓解,较重的不良反应1例(1.3%),给予停药对症对处理后缓解。结论:咪唑斯汀(皿治林)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确实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第2代新型抗组胺药物。  相似文献   
10.
前庭功能的中枢组胺能神经调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rgquist F  Dutia MB 《生理学报》2006,58(4):293-304
组胺能药物已经长期用于治疗人类的平衡紊乱,但对于它们在前庭系统中作用的机制还缺乏了解。在本文中,我们综述了关于脑内(特别是脑干前庭核中)的组胺能神经传递,以及组胺在脑可塑性——“前庭代偿”(一种单侧外周前庭损伤之后发生的行为学恢复)中作用的新近文献。我们在综述组胺能类药物促进前庭代偿证据的同时,也讨论了这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