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因子对中药甘草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草是一种常用中药,由于具有“调和诸药”之功效而成为方剂中最常用的一味药。古有“十方九草”之说,可见对甘草的需求量之大;目前,对甘草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医药界,在食品、轻工、畜牧等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长期滥采、滥挖,只挖不种,使得甘草的蕴藏量急剧下降,有些地区的甘草资源濒临枯竭。例如,东北松嫩平原,原是我国“东草”商品的主产区之一,并大量出口国外,  相似文献   
2.
甘草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发表的有关甘草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了得自本属植物的新的黄酮类、三萜类成分。文中以表格形式列出了各类成分的名称、结构、物理常数和植物来源,并对某些成分的生理活性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甘草苷是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技术难度较大,总结发现甘草苷常用有机溶剂、加热回流、闪式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高压脉冲电场法等方法提取,有机溶剂、大孔树脂、无机陶瓷超滤、超滤-络合萃取及反萃取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与此同时,已有研究表明甘草苷具有抗抑郁、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解毒等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甘草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草细胞培养物中Echinatin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胀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前文工作,本文报道从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根及根茎用95%乙醇渗滤后的提取部分中获得的另外五个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经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胡萝卜甙(Daucosterol)、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e A)、β-谷甾醇(β-Sitosterol),异芒柄花甙(Isoononin)和4',7一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其中胡萝卜甙和异芒柄花甙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药理实验表明,甘草查尔酮甲对H_2O_2诱异的溶血有极好的抑制作用(97.3%),但甘草甙在三个体外氧化体系中都没有明显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甘草根和根状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实生苗具直根系。其根端原分生组织具三层原始细胞,外层产生表皮和根冠,中层和内层分别产生皮层和中柱。根的初生木质部四原型,由中柱鞘细胞产生第一次周皮。成长根中央的初生木质部由于导管周围薄壁细胞的增殖而被分割成几部分,使导管分子星散分布于薄壁细胞间。实生苗生长到第三年春由于叶节处的更新芽萌发形成最初的根状茎,根状茎顶端的原分生组织由两层原套细胞和一团原体细胞组成。初生结构的分化开始于皮层和髓两部分基本分生组织,而原形成层早期在根状茎横切面上呈连续的分生组织环。以后在环内逐渐分化出原形成层束,由它分化出初生锥管束,根状茎第一次周皮产生于初生韧皮部外方的第五或第六层皮层细胞。  相似文献   
7.
发根土壤杆菌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发根土壤杆菌农杆碱型15834、A_4菌株和甘露碱型8196、K_(599)菌株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结果表明:除K_(599)菌株外,其余三种菌株都能诱导产生甘草发状根无性系。其中15834菌株的诱导率最高,下胚轴的诱导率高于子叶。组织学观察表明,在感染后4天左右,下胚轴维管束鞘外细胞、特别是形成层部分细胞大量启动形成分生细胞及分生细胞团,并进一步分裂形成根原基。6—8天后根原基具单向极性生长形成完整的发状根结构。发状根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高压纸电泳检测到发状根中存在农杆碱及甘露碱,说明Ri质粒T-DNA编码的这两种冠瘿碱合成酶基因在甘草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8.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eh)因其具有调和诸药的特性, 被誉为“百草之王”, 是我国常见廉价药材, 被应用于水产养殖。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糖、甙类、生物碱、有机酸和挥发油等。在水产养殖中, 常见的甘草给药方法包括投喂、灌服、注射、浸泡以及泼洒等, 用于水产动物的免疫调理、病害防治以及其他用途。然而, 甘草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药材质量不稳定、使用方法较为粗放、规范化药方较少、命名和描述不够准确等。本文对甘草的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以甘草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自然干旱方法,设计对照(CK)、轻度(LS)、中度(MS)、重度(SS)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分析甘草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及蔗糖代谢相关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Ss+)、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中性转化酶(NI)、酸性转化酶(AI)、淀粉磷酸化酶(SP)]活性的变化,以探讨甘草的渗透调节特性以及糖分调节的酶学机制,揭示甘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结果显示:(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甘草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甘草叶片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不同胁迫强度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其中在CK和LS干旱胁迫时蔗糖含量淀粉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在MS和SS干旱胁迫时淀粉含量葡萄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甘草叶片中蔗糖转化成了淀粉。(3)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甘草叶片的SPS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s活性和Inv(蔗糖转化酶)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SP活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各胁迫处理的Ss+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而Ss-活性与CK差异显著,并且Ss-活性在各胁迫处理下远大于Ss+活性,表明甘草叶片Ss-活性在蔗糖代谢过程中占主导作用。(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LS中,NI与蔗糖呈负相关关系,Ss-与淀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蔗糖呈负相关关系;在MS中,蔗糖和葡萄糖与SPS、Ss+、Ss-、NI和AI均呈正相关关系,与SP呈负相关关系;在SS中,SP和NI与蔗糖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淀粉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在轻度干旱处理下,Ss参加了蔗糖的分解,继而合成淀粉;在中度和重度干旱条件下,SP主要催化淀粉的分解来增加蔗糖含量以此平衡蔗糖代谢。  相似文献   
10.
周强  杜芬 《生物资源》2020,42(2):194-204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甘草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分析甘草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并获得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可视化靶点互相作用网络,对网络中的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甘草中40种有效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共97个,47个靶点与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其中18个是血管保护药物和脂质修饰药物的作用靶点,表明甘草可作为调控AS发展的药物。基于97个预测靶点的GO富集分析,发现甘草可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尤其是应对外源性刺激,以及参与细胞凋亡等过程。通过构建甘草靶点与AS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PPI),确定了AKT1、MAPK3、MAPK1、JUN和CASP3等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主要影响调控细胞增殖、生存以及凋亡的细胞信号转导相关通路,并激活先天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调节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甘草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MAPK信号途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同时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甘草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的候选中草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