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49种,并对其生态特性以及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分析的204号样品,系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逐月采自厦门海域的浔江区(Ⅰ区),西港区(Ⅱ区)和九龙江口区(Ⅱ区)。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浮游植物群及其环境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该文报道了松辽盆地白垩纪丰富的非海相微体浮游植物群,主要是沟鞭藻类及一些绿藻和疑源类;论述了藻类的生物地层特征,自下而上初步划分出10个组合带;结合微量元素和古地磁等资料,较详细地讨论了含微体浮游植物组段的沉积环境,认为松辽盆地在白垩纪至少遭受过两次重要的海侵(分别在青山口组一段及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导致古松辽湖泊五种不同水体环境的演替,指出微体浮游植物组合的变化是受古盐度、古温度和古水深等因素控制的。此外,对有关组段的地质时代也进行了讨论,进一步补充了新的浮游植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3.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无机氮对浮游植物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评述了1992年秋冬季在厦门进行的一次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的结果。实验重现了围隔水体连续富营养引发了甲藻赤潮的现象。间歇性的供给无机氮,不会影响浮游植物演替的顺序,但会导致甲藻赤潮出现时间长短和优势种的差异。实验结果还表明,演替过程对甲藻赤潮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种属甲藻的生活习性和它们的自养能力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存在差异。这是形成甲藻赤潮优势种的一个主要因素。甲藻赤潮的发生并不完全依靠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一些海洋浮游植物量子产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现场实验以及用硅藻、金藻和绿藻所做的实验表明,在光饱和深度以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的量子产懂具有不变、增加和下降3种垂直变化趋势。偏离理论模式的后两种结果可能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强适应(Light-shade adaptation)等原因引起。还探讨了量子产值作为初级生产力模型和光利用效率模型中的参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红海束毛藻(T. erythraeum)和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ata)等,秋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5.27±6.14)×107 cells/L]显著高于秋季[(1.56±1.40)×105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亚硝酸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冬秋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5、0.71、1.36和3.28、0.75、1.77。因此,宣德群岛海域冬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物...  相似文献   
6.
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买占  李诗琦  郭超  李为  殷战  刘家寿 《生物资源》2020,42(3):271-27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华频发引起社会关注。为掌握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11月、2018年2月、4月和8月在汉江中下游的8个断面对浮游植物进行了定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163种,群落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其次是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蓝藻门的弯曲颤藻(Oscillatoria sp.)和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且都有较高的优势度。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0. 33×106cells/L~1. 82×106cells/L和0. 49 mg/L~7. 38 mg/L。基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种评价法对汉江中下游的水质进行评价,判断汉江中下游水质整体处于中污状态。  相似文献   
7.
项和雨  邹斌  唐亮  陈维国  饶凯锋  刘勇  马梅  杨艳 《生态学报》2021,41(17):6883-6892
浮游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之一,对水环境敏感,在水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水生环境复杂多样,准确高效地识别浮游植物是监测工作中的一大挑战。当前浮游植物识别方法可分为经典形态学分类、分子标记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三类。前两种方法已被广泛采用,但费时费力,不利于监测机构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同样,利用图像进行自动化分类难以在高准确率与高效率上达到平衡。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RAN-11。该网络以残差注意力网络Attention-56和Attention-92为基础,凭借通道对齐融合主干上的底层特征与顶层特征,通过调整注意力模块和残差快个数以精简结构,并引入了Leaky ReLU激活函数代替ReLU。以太湖11个优势属共计1036张图像为数据来源进行对比验证。除星杆藻外,RAN-11对单一优势属的的查准率都在90%以上,并且有5个优势属达到100%的查准率。RAN-11的识别准确率为95.67%,推理速率为41.5帧/s,不仅比Attention-92(95.19%的准确率,23.6帧/s)更准确,而且比Attention-56(94.71%的准确率,41.2帧/s)更快,真正兼顾了准确率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RAN-11在查准率、准确率和推理速率上优于原始残差注意力网络,更优于以词包模型为代表的传统图像识别方法;(2)融合多尺度特征、精简网络结构和优化激活函数是提高卷积神经网络性能的有力手段。建立在经典分类基础之上,本文提出新的残差注意力网络来提升浮游植物鉴定技术,并构建出浮游植物自动化识别系统,识别准确率高、易于推广,对于实现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自动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为探究北盘江大峡谷流域内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情况,于2017年10月对该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7门40属61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分别为21种、19种和12种,分别占到34.43%、31.15%和19.67%,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 298.33(375~9 500)ind./L,Shannon-Wiener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浮游动物3门12属21种,其中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分别为11种、5种和5种,各占到52.38%、23.81%和23.81%,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36.11(55~1 437.5)ind./L,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本研究结果该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0.
林彰文  林生  顾继光  胡超 《生态学报》2013,33(4):1186-1194
为探讨浮游植物群落对海南省小水电建设的响应,分别在海南省主要河流的上游支流已建小水电的蓄水水域与河道、规划(未建)小水电河段采集浮游植物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62个属178种,曲壳藻(Achnanthaceae)、异极藻(Gomphonema)、菱形藻(Nitzschi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席藻(Phormidium)、颤藻(Oscillatori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平裂藻(Merismopedia)、舟形藻(Navicula)为主要的优势藻类,浮游植物丰度在5.1-163.6×104个/L之间,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73-4.53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小水电建设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多样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就浮游植物优势种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以蓝藻及部分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已建小水电河道曲壳藻、异极藻、菱形藻等大型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浮游植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上,未建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高,且种属分布更加均衡,而已建设水电站均趋向某一类藻占主导优势种.就浮游植物丰度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丰度均保持在20-30×104个/L内,已建小水电河段浮游植物保持在5-160×104个/L内且浮游植物丰度差异性较规划小水电大,小水电建设促进了浮游植物丰度的提升,但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衡性.虽然存在水电站阻隔,同一河流水系浮游植物种属来源仍可表现一定的趋同性,梯级水电特别是相邻水电间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