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人类无限的发展欲望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仅仅任环境本身做文章还是治标不治本。中国文化给了我们一个治本之策,那就是调和内心的欲望,发现作为快乐来源的心能和作为健康来源的体能的意义,节制对于物质能源无节制的消耗。问题在于,这种天地人和的道德文化可能复兴吗?变化从何而来?首先,要找到能够动员人心的话语。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要找到一种既与传统相通,又与现代相连,既为政府认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文化行为(cultural behaviour)是指通过非遗传的方法把信息从一个世代传给另一世代的行为。文化行为与进化过程不同,进化过程必须借助于自然选择才能发生,而文化行为是不遗传的。可见,动物适应其生存环境可以通过体质的进化(遗传进化),也可以通过学习特定的技能(不遗传)。学会的技能不能借助于遗传传递给后代,但却可以通过印记  相似文献   
3.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丽娟 《人类学学报》1989,8(1):T001-T002
本文对桂林甑皮岩洞穴古人类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物和钙华板系统采样进行孢粉分析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层和钙华板形成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4.
吉林桦甸寿山仙人洞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记述了吉林烨甸寿山仙人洞遗址试掘所发现的47件石制品及伴生动物化石12种.依动物化石和石器特征分析,将其地质时代暂定为晚更新世后段,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91年5—6月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吉林地区进行旧石器野外考古调查时,在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发现了寿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并进行了试掘,在距洞口7米处开了一个横向1×3米深沟,出土了较丰富的文化遗物:47件石制品,少量的骨制品,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鸟类化石.  相似文献   
5.
海南“三亚人”遗址199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的是海南三亚发现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期。哺乳动物组合为东洋界动物群,石制品在类型上或加工方式上与两广地区相同时代的文化类型比较接近。人类牙齿属晚期智人。  相似文献   
6.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7~2018年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共发掘20 m2,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植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初步地层年代学分析显示,遗址时代为距今18400~14000年,共包含3期连续文化,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主,总数达到9735件。佛洞地遗址作为一处热带-亚热带生境下的史前遗址,为我们构建旧石器时代晚期滇西地区文化序列、探讨特定自然生态背景下史前人类的文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化石文化     
刘晓峰 《化石》1996,(4):2-3
化石文化刘晓峰化石,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之一,历来为人类所关注。化石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从中创造和累积了独特的文化──化石文化。-、化石文化的含义化石,是经自然作用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文化是人类在发现、认识、...  相似文献   
9.
绿色文化即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了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人类的绿色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早期的图腾文化中就包含了绿色文化的萌芽,而且这些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十分突出。我国各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从人类幼年时期就开始创造,并且得到宏扬与光大,成为今天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绿图腾、树崇拜等自然崇拜观,正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挑战,特别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也受到商品经济和金钱万能思想的冲击。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往往会造成优秀的绿色文化传统的丢失,而发展、特别在传统绿色文化基础上的持续发展,又会造成绿色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陈淳 《化石》1997,(1):6-8
莫斯特文化是欧洲、北非和近东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它大约开始于黑斯-玉木间冰期,繁盛于玉木冰期。制造和使用各种莫斯特石器工具的是尼安德特人。在法国,莫斯特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洞穴、岩棚中或广袤的黄土平原上。最后冰期的寒冷气候使欧洲大部分地区象是今天的亚极地苔原景观,生活着各种喜冷动物如驯鹿、北极狐、野牛、野马、猛犸、披毛犀等,其他还有洞熊,狮子、鬣狗、狼等猛兽。长期以来,莫斯特文化被认为是前后延续的单一文化,始于阿休利传统莫斯特文化(含手斧),经典型莫斯特文化(不含手斧),演化到发达莫斯特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