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污染植物和污染指示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三废”日益增加,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动植物的生长。也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安全。因此,如何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关心与担忧的问题。环境污染,基本上可以归纳为3类: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这3类污染又常常是互相联系的,污染物质可以在空气、水和土壤之间互相转移。而空气,水、土壤又是  相似文献   
2.
大气污染监测与评价常用指示植物及其典型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出了用于大气污染监测的常用指示植物及受到伤害时出现的典型症状,并简单介绍了一些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害虫天敌的植物支持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天敌,使天敌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核心内容。其中,植物在维持和促进天敌控制害虫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概述了各种支持天敌发挥效能的植物类群,论述了蜜源植物、储蓄植物、栖境植物、诱集植物、指示植物、护卫植物等在支持天敌生存和繁殖方面的生物功能,评述了研究和应用这些植物时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利用这些植物以维持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中天敌发挥控害作用的植物支持系统,并指出了由于对这些植物类别的界定和定义模糊所带来的不便,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率对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羊草草原群落中旱黄梅衣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与放牧率关系的研究表明,轻度放牧(1.33只羊·hm-2)时,旱黄梅衣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极重牧(6.67只羊·hm-2)时生物量最低.旱黄梅衣体内C、N、Ca含量较高,>1%;P、Mg、K、Fe含量介于0.1%~1%;Na、Mg、Cu、Zn、B均<0.1%.旱黄梅衣中Ca含量明显高于维管植物,是喜Ca植物.放牧处理下,旱黄梅衣含C量下降,N含量提高,C/N比在中度、重度放牧率下较低.Ca、Mg、K、Fe、Mn、Cu含量表现为无牧处理时较低,放牧处理较高.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对放牧强度有着很好的响应,因此可以用旱黄梅衣的生物量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变化来指示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百合科、兰科植物是重要的资源植物,在系统演化、物种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马峦山地区百合科、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生存状况、区域分布等进行调查,共收集百合科植物9属14种,分别占深圳市该科属种总数的64.3%和70.0%;兰科植物22属28种,分别占深圳市该科属种总数的68.8%和54.9%。在此基础上,对深圳中轴线地区自西至东依次出现的凤凰山森林公园(百合科3属3种;兰科4属4种)、铁岗森林公园(百合科3属3种;兰科4属4种)、塘朗山森林公园(百合科5属5种;兰科8属9种)、梧桐山风景区(百合科8属12种;兰科17属30种)、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百合科7属8种;兰科26属35种)、七娘山地质公园(百合科9属10种;兰科21属30种)等的百合科、兰科植物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生态环境的梯度变化,说明其在生态环境、森林植被构建中的指示意义,并提出了对百合科、兰科植物加强保护、管理和研究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戴锡玲  张蕾  王全喜 《生物学通报》2012,47(5):55-56,F0004
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隶属于凤尾蕨科( Pteridaceae),是钙质土及石灰岩的指示植物,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1],是常见的蕨类植物.蜈蚣草是最先被发现的As超富集植物,它的叶片是主要的富集部位[2],所以,蜈蚣草可用来修复砷污染的土壤,由此使它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有一类植物很特别,它们的生长与某种矿产资源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在一个矿区数量很多而且生长得特别好,而在其他地质环境下很少见或不存在;或是在通常条件下可以普遍生  相似文献   
8.
经过地质学家多年的努力,现今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的、能够在找矿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指示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北部森林覆盖区内,普遍分布着一种白桦树。白桦树的树皮(包括内、外  相似文献   
9.
新型吡唑类化合物DL-1的硝化抑制效应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安丽  曹同  俞鹰浩 《生态学杂志》2006,25(2):201-204
以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为参比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新型吡唑类化合物DL-1的硝化抑制效应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DL-1对土壤中铵的氧化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前3周的硝化抑制率可达70%以上,且硝化抑制能力在第14天至28天最强.与等量DCD相比,施用量为(NH4)2SO4氮量1.0%的DL-1在14、21和28 d使土壤中的NO3--N含量分别下降 26.23%、33.27%和23.31%;与不加抑制剂的对照处理相比,土壤NO3--N含量则分别下降了71.12%、69.10%和55.14%.当DL-1用量为(NH4)2SO4氮量的2。0%时,土壤的硝化作用受到了更强烈的抑制,到培养第90天试验结束,土壤中的NO3--N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内陆黑河流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培玺  严巧娣 《生态学报》2008,28(4):1616-1624
对黑河流域山地、绿洲和荒漠区木本植物叶片或同化枝进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得出,山地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在-23‰~-29‰之间,平均值为-26.3‰;绿洲植物在-26‰~-30‰之间,平均值为-27.2‰;荒漠植物在-23‰~-28‰和-12‰~-15‰两个范围,平均值分别为-26.0‰和-13.8‰,严酷生境植物δ13C 值较高.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δ13C值,也表现为较差生境高于较好生境.荒漠河岸林树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树形叶的δ13C值低于杨树形叶.无论是山区还是荒漠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有些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辨别力(Δ)减小,有些变化不明显,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的△值随着海拔升高线性递减显著.研究得出,荒漠植被中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C4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严酷生境下植物WUE高于较好生境.胡杨长条形叶的WUE最低,圆形叶的最高,由幼苗时期的柳树形叶向杨树形叶的演变中WUE在提高.青海云杉为黑河上游山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植物.同种植物过高的δ13C值指示着植物的衰退和生境的严重胁迫.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是沿着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