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中国沉香[原植物为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精油经硅胶,Sephedex-20柱层析分离,得到两个新的倍半萜 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呋喃白木香醛和呋喃白木香醇,经波谱分析(IR,NMR,MS)相应的衍生物呋喃白木香酸X-衍射解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为(I)和(II),同时,也分离得到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是白木香醛(Ⅲ),白木香酸(IV),二氢卡拉酮(V),β--沉香呋喃(VI)。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含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美登素的滑桃(Trewia nudiflora)种子中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以及从内生放线菌中寻找萘醌类化合物产生菌。【方法】利用放线菌富集筛选培养基对经消毒处理的滑桃种子进行内生菌分离,根据菌落形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的分类鉴定。通过对所分离到的内生放线菌拮抗模式病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物病原真菌(小麦赤霉菌、水稻纹枯病致病菌等)活性检测,以及萘醌类化合物合成关键基因为探针定向筛选萘醌类化合物产生菌。【结果】从分离到的100余株滑桃种子内生菌中鉴定出66株以链霉菌为主的放线菌,发现Streptomyces sp.HTZ27菌株含有目标基因,经固体发酵、化合物分离纯化、鉴定后,发现该菌发酵产物中有呋喃萘醌I,得率接近5 mg/L。【意义】本研究采用的化学遗传学方法可有效提高筛选目标化合物产生菌的效率,所筛选到FNQ I产生菌为深入研究呋喃萘醌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与调控、抗肿瘤分子机理以及产业化应用等创建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华青荚叶的一个新果糖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茱萸科中华青荚叶( Helwingia chinensis )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果糖酯和十个已知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2- O -(E)-咖啡酰-3- O -(3, 5-二甲氧基香豆酰)-α-D-呋喃果糖甙(1),2- O -β-D-呋喃果糖基α-D-异吡喃糖酯(2),甘草甜素(3),4′-羟基-7- O -葡萄糖-2, 3-二羟黄酮甙(4),黄豆甙(5),5-葡萄糖芹菜甙(6),7- O -葡萄糖芹菜甙(7),4- O -葡萄糖香豆酸(8), 葡萄糖咖啡酸(9), 3β-赤杨醇(10), 薯蓣皂甙3- O -{α-L-鼠李糖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呋喃糖基(1→3)]-β-D-葡萄糖吡喃糖} (11).  相似文献   
4.
从青蕨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化学方法及波谱分析,分别将其结构鉴定为木香素Ⅲ(1),7-甲氧基鬼灯擎素(2),扶桑甾醇(3),5-(3′-甲基丁基)-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4),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5-甲氧基苯酚-1-O-β-D匍吡喃糖苷(青蕨素Ⅰ)(5)和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3,6-二甲氧基苯酚-1-O-β-D-匍吡喃糖苷(青蕨素Ⅱ)(6)。化合物5和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3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泌和感知一系列信号分子,细菌能够根据自身菌体密度的变化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一系列重要的表现型,包括毒力因子的产生,生物膜的形成以及菌体发光等.这种广泛存在的信号机制被称为群体感应.在沙雷氏菌种中已经发现了多套群体感应机制.粘质沙雷氏菌AS-1从土壤中分离,其中含有LuxI/LuxR的同类蛋白,被称为SpnI/SpnR.粘质沙雷氏菌AS-1合成AHLs分子N-hexanoy1-L-homoserinelactone(C6-HSL)和N-(3.oxohexanoyl)-L-homoserine lactone(3-oxo-C6-HSL)作为其信号分子,通过群体感应感知菌体密度来控制基因的表达.通过基因替代的方法制得了spnR基因破坏的变异株,命名为粘质沙雷氏菌AS-1R.对粘质沙雷氏菌AS-1R的研究表明SpnR蛋白消极的调控沙雷氏菌红色色素的产生,运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形成等一系列由群体感应控制的性状: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天然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卤化呋喃能够有效的抑制粘质沙雷氏菌AS-1的群体感应,但并不干扰AHL-SpnR的相互作用.为运用粘质沙雷氏菌群体感应调节抑制其致病性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同时也为卤化呋喃对群体感应抑制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南蛇藤种油中的倍半萜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南蛇藤种油中分离了六个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通^1HNMR,^13和单晶X-线射线衍射鉴定,它们的结构是:1α,6β-二乙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1),1α,6β-二乙酰氧基-9β-肉桂酰基-β-二氢沉香呋喃(2),1α-乙酰氧基-6β,9β-二苯甲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3),1α,2α-二乙酰氧基-9β-肉桂酰氧基-β-二氢沉和时呋喃(4),1α-羟基-2α-乙酰氧基-9β-肉桂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5)和1α-乙酰氧基-2α羟基-9β-肉桂酰氧基-β-二氢沉香呋喃(6)。化合物2,5和6是首次从南蛇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圆萼刺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圆萼刺参[Morina chinesis(Botal.ex Diels]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TLC对照鉴定为新化合物4-O-α-D-呋喃阿洛酮糖-α-D-吡喃葡萄糖(1)和已知化合物芦丁(2),积雪草酸(3),胡萝卜甙(4),芥子醇(5),6α,23-二羟基熊果酸(6),熊果酸(7)及葡萄糖(8)。  相似文献   
8.
从脱脂亚麻籽(Linum usitatissimum L.)中共分离出8个化合物,经过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是:正二十四烷(1),十四烷酸(2),硬脂酸(3),月桂酸乙酯(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α-D-吡喃葡萄糖基-α-D-吡喃葡萄糖(7)和α-D-吡喃葡萄糖基-β-呋喃果糖(8).化合物1,2,4,7,8首次从亚麻籽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檀香烯和檀香醇是名贵香料檀香精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市售檀香精油主要从檀香树提取,但檀香树生长缓慢及培育难度大,檀香精油的提取率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檀香精油价格居高不下。利用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微生物体内异源生物合成檀香烯和檀香醇是缓解这种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文中对檀香烯和檀香醇合酶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宿主甲羟戊酸代谢路径的改造进行总结,并提出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檀香烯合酶进行定向改造的思路,为檀香烯和檀香醇的生物合成优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密花香薷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密花香薷 (Elsholtzia densa Benth.)中分得 10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为 :二十九碳烷 (1)、丁二酸 (2 )、5- (3″,3″-二甲基烯丙基 ) -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 (3)、5- (3″-甲基丁基 ) -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 (4)、5- (3″-羟基 - 3″-甲基丁基 ) - 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 (5)、3,4-二羟基肉桂酸 (6)、5-羟基 - 3′-甲氧基双氢黄酮 - 7- O-芸香糖甙 (7)、槲皮素 - 3- O- β- D-葡萄糖甙 (8)、山奈素 - 3- O- β- D-葡萄糖甙 (9)、5-羟基 - 4′-甲氧基黄酮 - 7- O-芸香糖甙 (10 )。其中 ,化合物 4和 5是新的天然产呋喃香豆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