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右室流出道狭窄类畸形包括法乐氏四联症、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肺动脉闭锁并室间隔缺损等。其手术关键不仅取决于心内解剖畸形的显示,其肺动脉情况如肺动脉存在与否、有无肺动脉汇合处。中央性肺动脉大小、有无肺动脉分支异常和体肺侧支血管对外科治疗也至关重要,它是确定采用根治手术抑或姑息性手术的客观定量指标。目前评价肺动脉的影像学技术多样,本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前循环)患者75例,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30%),中度狭窄组(30-69%)和治疗组(70.99%),前三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Test),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利用SPECT/CT对治疗组20例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前比较MoCA总分、MMSE评分、StickTest评分,发现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认知功能受损越明显;治疗组在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评分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PECT/CT对治疗组术前感兴趣区血流量与同侧小脑平均脑血流量比较,术后再与同侧小脑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脑灌注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且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最终改善认知功能,尤其表现在视空间/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能力,注意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矫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情况,SRS-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情况以及出血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6.8±5.16)°和(36.8±5.8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6.61)°和(41.2±5.67)°,且均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显示,术后18月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RS-22国际标准评估量表显示,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自我评价、精神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疼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疗效显著,且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在改善患者的腰椎侧凸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狭窄并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临床预后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给予 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1 年,比较两组支架内再狭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治 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研究组1 年内支架再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 和IL-6 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狭窄并支架置入术患者,能 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及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PA)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lpha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 2012 年8 月到2014 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8 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C 良好40 例、不良48 例),均采集 外周血测定EPC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并用ELISA 法检测其血浆SDF-1alpha 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和Pearson 检验分析CCC良好 与不良者各指标间及与CCC 分级的相关性;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6 组,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 液,培养7 天后体外测定EPCs 数量以及生成血管的能力,并通过ELISA 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 的蛋白水平。结果:CCC 不 良组EPCs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及SDF-1-alpha水平均明显低于CCC 良好组(P<0.05)。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循环EPCs 数量以及 SDF-1alpha水平均与CCC分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r =0.72、0.67、0.79,均P<0.05);循环EPCs 数量、SDF-1alpha水平以及体外生成血 管能力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 =0.78、0.62,均P<0.05)。与PBS、SDF-1alpha+ AMD3100 及SDF-1alpha+ KI8751 干预物质比较,SDF-1琢 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提高EPCs 数量、增强其体外生成血管的能力及VEGF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循环EPCs及SDF-1琢与CCC 形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椎板间开窗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LSS)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0例LSS患者(研究组)前瞻性实施微创椎板间开窗椎管扩大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实施常规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的40例LSS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有效率、轴性症状发生率、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滑脱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伤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微创椎板间开窗椎管扩大术治疗LSS,与常规术式疗效相当,但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丁苯酞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颈动脉狭窄大鼠大鼠(n=42)随机为三组-模型组、低剂量丁苯酞(20 mg/kg)组和高剂量丁苯酞(40 mg/kg)组,每组14只。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每天给予20 mg/kg、40 mg/kg丁苯酞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1 d。结果: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7 d、第14 d、第21 d的BBT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与低剂量丁苯酞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高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颈动脉狭窄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行SCVBG搭桥的84例患者资料,其中选择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46例(大隐静脉桥组),选择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38例(乳内动脉桥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及心绞痛复发率。结果: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总生存率(100%)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组(82.6%)(P0.05)。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100%)明显大于大隐静脉桥组(54.35%)(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乳内动脉桥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明显小于大隐静脉桥组(P0.05)。结论:SCVBG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中,选择乳内动脉桥效果优于大隐静脉桥,能明显提高桥血管和心中静脉通畅率,降低心绞痛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损伤模型,分析RECK基因在兔子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的表达与动脉内膜变化和官腔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兔子手术损伤侧的动脉血管设置为实验组,未进行手术操作的一侧动脉作为对照组。建立动脉模型的四个时间点7、14、21、28 d,在麻醉状态下处死模型动物。取得所需长度的损伤动脉血管及对照组动脉血管。将取得的标本进行HE病理染色,通过计算机图像计算软件观察标本动脉内膜随时间的变化;同时通过western-blot方法测定RECK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测量RECK基因表达量。结果:血管手术损伤后,血管内膜面积在随着术后日期的增长呈逐渐增厚变化,血管内膜与中层比值逐渐增大,同对照实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中膜无显著增生。结论:RECK基因在组织中表达变化影响MMPs基因表达。实验论证了在动脉损伤后RECK基因参与了血管再狭窄,为血管再狭窄研究寻得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外治法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腰椎的骨与软组织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造成椎管容积变小,导致脊神经根受到机械性压迫而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从针刺、推拿、注射、牵引等对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外治现状进行总结,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