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莓脱病毒苗的诱导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0.2-0.3mm)培养和花药培养,产生草莓脱病毒苗,茎尖培养脱病毒率在72.7-95.5%间,花药培养脱病毒率在66.6-79.2%间。进行38℃恒温处理茎尖分生组织组培苗,可提高脱病毒效果。产量比较试验表明,不同品种的草莓脱病毒苗比对照增产11.7-26.2%,花药脱病毒苗和茎尖脱病毒苗的增效果一致。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测定表明,脱病毒苗与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增加2.3- 相似文献
2.
野薄荷叶腺毛的发育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分布于我国东北部的野薄荷叶表面腺毛的结构和发育。主要腺毛有两种:多细胞盾状腺毛和弯曲单细胞头状腺毛。多细胞盾状腺毛由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一个由8-12个分泌细胞构成的头部组成。单细胞头状腺毛由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一个分泌细胞头部构成。 相似文献
3.
4.
兰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 Benth.)两类腺毛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镜观察表明:兰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 Benth.)的头状腺毛(capitate trichomes)和盾状腺毛(peltate trichomes)在超微结构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盾状腺毛的分泌细胞中占优势的细胞器是质体,而头状腺毛中是内质网和质体;成熟的盾状腺毛角质层下间隙明显,而头状腺毛不明显;盾状腺毛的柄细胞的侧壁出现完全的角质化现象,而头状腺毛则无;头状腺毛的基细胞液化程度比盾状腺毛的高。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种皮色在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从黑色变成黄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因此,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研究无论对进化理论还是育种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皮颜色是通过各种花色苷的沉积而形成的。虽然很多植物色素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比较明晰,但大豆中控制种皮颜色形成的基因尚未被完全了解。文章综述了控制大豆种皮色基因与位点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有I、T、W1、R、O 5个经典遗传位点,其中I位点被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A2连锁群)一个富含查尔酮合成酶(CHS)的区域,CHS基因在大豆中是多基因家族且同源性较高;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C2连锁群)T位点的基因F3’H已被克隆和转基因验证,由于碱基缺失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缺少了保守域GGEK,从而不能与血红素结合而丧失功能;R位点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K连锁群)A668-1与K387-1两标记之间,可能是R2R3类MYB转录因子,也可能是UDP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O位点定位在第8号染色体(A2连锁群)Satt207与Satt493两标记之间,其分子特性尚不清楚;W1位点可能由F3’5’H基因控制遗传。 相似文献
6.
RT-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活菌的RT-PCR方法。方法用RT-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基因进行检测,并做灵敏度和特异性测定,用RT-PCR检测细菌灭活前后的spa基因。结果用spa基因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灵敏度为1.5×104CFU/mL;Spa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株和14株临床株的目的片段,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则无特异性扩增条带,而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弱条带扩出;细菌灭活前可以检测出目的基因,灭活后4℃放置24、48和72 h均无目的基因片段扩出。结论可以用spa基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活菌检测。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西双版纳采集7份灯台树样品,经过表面消毒,用4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得到105株内生放线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布于7个科9个属。利用5种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对所有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有12.4%、14.3%、11.4%、12.4%、8.6%的菌株分别对镰刀霉、疫霉、赤星霉、苹果炭疽、白色念珠菌有抗性。对3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再次发酵和抗菌活性复筛,结果显示这3株的抗菌活性稳定,并可能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