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台湾桤木引种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以台湾桤木 Alnusformosana 引种2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台湾桤木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 1 叶片净光合速率 Pn 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中部叶Pn日变化在生长中期表现为双峰曲线型,高峰分别出现在9:00和15:00左右,峰值分别为15.03μmol·m-2·s-1和12.97μmol·m-2·s-1;在生长初期和末期为单峰曲线型.不同部位叶片Pn大小为:中部叶>顶部叶>基部叶. 2 不同部位叶片Pn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中部叶和顶部叶一年有两个高峰,高峰均出现在6月和8月;基部叶只有一个高峰,出现在6月.光合作用具有较广的温度适应范围.自然条件下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7.67μmol·m-2·s-1;人工条件下为20.2μmol·m-2·s-1,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光合适应能力. 3 叶片LCP为33.32~67.47μmol·m-2·s-1,LSP为1332~1656μmol·m-2·s-1,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表现出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和强光利用潜力. 4 台湾桤木CO2补偿点为54.17~74.98μmol·mol-1,CO2饱和点在800μmol·mol-1左右;羧化效率为0.0270~0.0468.表现出较大光合作用潜力和较广的生存适应能力. 5 通径系数分析表明,Cond、Ci、Vpdl和RH是影响叶片光合速率变化最主要的直接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2.
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于2005—2013年在湖南宁乡双季稻田开展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S)4种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试验,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的影响,为稻田合理耕作与重金属Cd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主要影响0~10 cm耕层土壤性状;长期翻耕和旋耕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土壤通气性,但耕层变浅,养分库容降低,土壤Cd含量显著偏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相对较低;长期免耕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但养分库容相对较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较强;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耕层深度和土壤养分库容量,增强了土壤的保肥能力,但同时也将秸秆中富集的Cd重新归还到稻田土壤中,不利于土壤Cd的转移修复.因此,长期单一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还田均存在一定弊端,需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如实行翻耕、旋耕与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轮耕或深松耕,以及减少秸秆还田量或实行秸秆轮还,在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时,实现土壤污染的有效修复. 相似文献
3.
NaCl胁迫对无花果与海棠膜脂过氧化作用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条件下,无花果和海棠的耐NaCl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无花果的耐NaCl能力低于海棠,其枯萎症状的出现早于海棠。溶液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不同浓度处理下,无花果和海棠的耐NaCl胁迫的动态响应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耐NaCl胁迫的能力不同,无花果的枯萎症状出现早于海棠。海棠MDA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大,表现出增高的趋势,而无花果的MDA含量变化较早地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仍高于对照水平;RC与MDA含量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保护酶SOD活性整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POD活性变化表现出不显著的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了基因型、外植体、植物激素和光暗等因子对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基因型山药均能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但出愈率不同 ,其排列顺序是 :“4 7号”山药 >铁棍山药 >太谷山药。 (2 )不同外植体在同一种培养基上的诱导率存在差异。同一外植体在不同植物激素浓度配比中 ,诱导率也不同。叶片、茎段、零余子的最佳激素配比均为 6 - BA2 (mg/ L,以下单位同 ) +NAA2 ,诱导率分别为 53.3%、 6 5.6 %、 10 0 % ,茎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 6 - BA2 +NAA0 .2 ,诱导率为 93.3%。 (3)植物激素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组合使用优于单一激素。二者的浓度配比不同 ,出愈率也不同。 (4 )光暗条件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不同。暗培养有利于零余子的诱导 ,而光培养则有利于叶片的诱导。 相似文献
6.
湘中西部小鲵属一新种--挂榜山小鲵(两栖纲:小鲵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比较和研究小鲵属Hynobius物种后 ,确定湖南省祁阳县产小鲵为一新种 ,即挂榜山小鲵Hynobiusguabangshanensissp .nov .。新种与安吉小鲵H amjiensis近似 ,它们体型较大 ;有 13条肋沟 ;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重叠较多 ;掌、突明显 ,但又有明显区别 :1)新种比安吉小鲵稍小 ,全长 139 32mm± 9 5 0mm (n=9) ;2 )犁骨齿细且排列密 ,外枝 9- 11枚、内枝 2 5 - 2 7枚 ;3)尾较短 ,平均为头体长之 70 4 % (n =9) ;4 )卵袋较短 ,香蕉形弯曲等。本文列表比较近似种 ,统计并记述了新种 相似文献
7.
紫茎泽兰精油的香气成分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为一有害杂草,本文从利用紫茎泽兰出发,对其精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香气质量评定及应用试验。精油经色谱-质谱分析,定性定量地鉴定了45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对聚伞花素、乙酸龙脑酯等;紫茎泽兰精油的香气由辛甜香、凉气和药草香、花香、甜香及萜气组成,初步试用表明紫茎泽兰为一有利用前景的香原料,广泛推广使用,不仅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这一恶性杂草的防治也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洞庭湖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5月—2007年2月对东洞庭湖湿地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297种,隶属17目52科150属,其中古北界鸟类144种(另新北界鸟类2种),东洋界鸟类92种,广布种鸟类59种。冬候鸟或旅鸟166种,留鸟81种,夏候鸟50种。该湿地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II级重点保护鸟类40种,国际湿地公约名录中的鸟类34种。东洞庭湖水禽资源尤为丰富,其种类和数量具明显季节性变化,全年水鸟种类和数量均是冬季较多,夏季较少。东洞庭湖生境多样化程度较高,退田还湖后湖面扩大、食源充足,鸟类的多样性指数(4.40)较高,远高于省内陆地环境和国内的湿地;但均匀性指数(0.54)均较其低,这与湿地环境及东洞庭湖湿地鸟类受到人类因素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年6—9月岷江上游地区的气象数据,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该区川滇高山栎林的降雨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486.7 mm,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2.6%、0.9%和16.5%;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n=49),穿透雨率和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可用非线性曲线表示;当林外降雨量>3.2 mm时开始出现树干茎流,且树干茎流量(L)与树干基面积(cm2)呈明显的指数关系(R2=0.623).林冠截留率随降雨量(mm)的增加呈双曲线递减;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49),而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49). 相似文献
10.
不同能源柳无性系对土壤镉污染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为了比较不同能源柳无性系对土壤镉抗性的差异,采用盆栽方法,设置土壤镉含量5个梯度(0、10、20、40、80 mg·kg-1),以乡土旱柳为对照,对能柳1、能柳2、能柳E、能柳C的扦插幼苗对土壤镉污染的生理生态反应进行了系统测定,分析了不同无性系的抗性。结果显示,低浓度处理(≤20 mg·kg-1)促进苗木生长,其中能柳2在10 mg·kg-1处理下根和单株生物量增幅最大,可达到对照的132.0%和120.0%;随着镉浓度的增加,生长量下降,在最高浓度处理下,能柳C生长量降低最少,根、枝、叶和单株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86.1%、85.3%、82.9%、84.9%,旱柳的枝、叶生物量降低最多,为对照(无镉)的43.8%、45.0%,而能柳1的根、单株生物量降低最多,仅为对照的36.1%、44.4%;随着镉浓度的增加,不同能源柳无性系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和根系活力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CAT活性变化较为平缓;关于SOD活性和根系活力,能柳1、能柳2在20 mg·kg-1时已显著下降,旱柳在40 mg·kg-1时显著下降,而能柳E、能柳C在40 mg·kg-1时才显著下降。采用隶属函数对5个无性系在镉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和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不同无性系对土壤镉污染的抗性顺序为能柳C>能柳2>能柳1>旱柳>能柳E。不同无性系对镉均有抗性,都可在镉污染区推广种植,栽培中,应根据土壤污染和绿化目标,做出适当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