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1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125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外泌体通过释放其内的生物活性大分子,比如微小RNA(microRNA,miRNA)到受体细胞,从而介导细胞间交流通讯. MiRNAs作为一类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负向调控靶mRNAs的非编码RNAs,其在外泌体中含量最为丰富.在肺癌中,miRNAs经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转运释放而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了外泌体源性miRNAs在肺癌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免疫逃逸、耐药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作为新型肺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潘汝亮  彭燕章 《动物学报》1992,38(2):128-135
本文利用三维笛卡儿空间座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francoisi)颅骨的形态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描绘了它们的侧视和俯视投影图形。结果表明,两种投影图形均显示黑叶猴的颅骨大于菲氏叶猴,且显著性增大的区域出现在眉点、囟门、枕骨大孔附近和下颌骨体的高度。但菲氏叶猴较黑叶猴具有更凸的面颅。据枕骨隆突至眉点的侧视投影弧长,两种叶猴的数学模式均为:Y=a+bX-cX~2(R=0.92)。从侧视投影看,两种叶猴自枕骨隆突至眉点主要表出大小的不同。若据俯视投影图,两种颅骨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外耳道以前的部分。黑叶猴较菲氏叶猴具有十分显著性增高的下颌骨体以及相对应更发达的咬肌和咀嚼器官,这很可能与它取食更多的果类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4.
Bunyavirus ribonucleoprotein (RNP) that is assembled by polymerized nucleoproteins (N) coating a viral RNA and associating with a viral polymerase can be both the RNA synthesis machinery and the structural core of virions. Bunyaviral N and RNP thus could be assailable targets for host antiviral defense;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which and how host factors target N/RNP to restrict bunyaviral infection. By mass spectrometry and protein-interaction analyses, we here show that host protein MOV10 targets the N proteins encoded by a group of emerging high-pathogenic representatives of bunyaviruses including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pathogens list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 RNA-independent manner. MOV10 that was further shown to be induced specifically by SFTSV and related bunyaviruses in turn inhibits the bunyaviral replication in infected cells in series of loss/gain-of-function assays. Moreover, animal infection experiments with MOV10 knockdown corroborated the role of MOV10 in restricting SFTSV infection and pathogenicity in vivo. Minigenome assays and additional functional and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anti-bunyavirus activity of MOV10 is likely achieved by direct impact on viral RNP machinery but independent of its helicase activity and the cellular interferon pathway. Indeed, by its N-terminus, MOV10 binds to a protruding N-arm domain of N consisting of only 34 amino acids but proving important for N function and blocks N polymerization, N-RNA binding, and N-polymerase interaction, disabling RNP assembly. This study not only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bunyaviral replication and host restriction mechanisms but also presents novel paradigms for both direct antiviral action of MOV10 and host targeting of viral RNP machinery.  相似文献   
5.
α-1抗胰蛋白酶Z型突变体蛋白(α-1 antitrypsin Z-mutant protein, ATZ)是引发α-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α-1 antitrypsin deficiency, AATD)的主要原因,研究ATZ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和降解对于治疗AATD具有重要意义。STUB1是一种重要的E3泛素连接酶,参与调节多种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然而,STUB1是否参与ATZ的泛素化修饰尚未明确。本研究首先将ATZ和STUB1的编码基因克隆到pET28a质粒,构建了这2个蛋白的表达质粒。随后,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在优化诱导条件实现了重组蛋白的异源表达。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技术纯化得到目的蛋白,并通过蛋白质谱分析验证了其氨基酸序列的准确性。利用纯化的ATZ和STUB1重组蛋白,构建了一个体外泛素化修饰反应体系。实验结果显示,在ATP、E1泛素激活酶和E2泛素结合酶的协同作用下,STUB1成功催化了ATZ的泛素化修饰。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体外获得Z型突变体ATZ纯化蛋白的方法,并确认了STUB1介导ATZ的泛素化修饰功能,推进了对α-1抗胰蛋白酶Z型突变体蛋白在细胞内降解过程的调控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单克隆抗体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及高效性,在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的研发热点。基于科睿唯安旗下的Cortellis数据库,采用定量分析和专家智慧相结合的方法,从总体研发和商业化现状、主要国家/地区、技术和种类、靶点及作用机制、市场份额、产品交易多个维度展现出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全景。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已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有133个,其中已上市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占已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总数的37. 6%。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HER、TNF、CD20、PD-1/L1、VEGF以及CD3,其中作为HER2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药物数量最多。美国在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商业化方面遥遥领先,中国在研和上市的单抗隆抗体药物总数排名第二,但中国上市的单抗隆抗体药物数量仅8个。2017年销售额高于10亿美元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有22个。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交易数量共有1 408次,药物开发与商业化许可是最主要的交易方式。未来,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发展趋势将朝着新靶点、新适应症和新用药方案的方向发展,将会产生更多"重磅炸弹药物"。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杂交构建肺形侧耳同核异质菌株N1M1、N1M2和同质异核菌株N1M1、N2M1,比较菌丝形态与生长速度、营养成分以及常见的细胞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线粒体基因对肺形侧耳菌丝的影响,探讨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的相互作用。由菌丝生长情况可知N1M1和N1M2菌丝形态相似,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N1M1和N2M1菌丝形态差异大,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在菌丝形态与生长速度上细胞核基因作用大于线粒体基因。进一步检测菌株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发现必需氨基酸与总水解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菌株N1M2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1M1,N1M1维生素C含量是N1M2的1.67倍,菌株N2M1多糖和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1M1,铁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N1M1。所以细胞核基因、线粒体基因都能影响肺形侧耳营养成分含量。检测同核异质菌株N1M1、N1M2的7个细胞核常见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N1M2菌丝中6个细胞核基因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N1M1,这表明肺形侧耳线粒体基因的不同会影响核基因的表达;同质异核菌株N1M1、N2M1的14个线粒体普通编码蛋白基因表达差异显著,这说明线粒体基因的表达量会因核基因的不同有所差异。综上,肺形侧耳线粒体基因和细胞核基因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8.
肺形侧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它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担子菌,但其交配型位点结构仍未被解析。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肺形侧耳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了肺形侧耳野生菌株X1菌株后代单核菌株的交配型位点。结果显示肺形侧耳的A交配型位点较为特异,2株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X1-1和X1-15)的A交配型位点结构差异较大,X1-1含一对保守的HD1和HD2基因,而X1-15除了一对HD1和HD2基因外,还含有额外的2个HD2基因和1个HD1基因。肺形侧耳的B交配型位点与其他担子菌的交配型位点相似,含有8个信息素受体基因和1个信息素前体基因。本研究揭示的肺形侧耳特异的交配型位点结构为后期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对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海南省中医院骨一科收治的风寒湿痹型LIDP患者2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43)和研究组(n=1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0 d后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43%(P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d后活力(VT)、社会功能(SF)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30d后躯体功能(PF)、躯体疼痛(BP)、躯体角色(RP)、心理健康(MH)、总体健康(GH)以及情感角色(R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LIDP患者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1,行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和B组(n=52,行肝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半年,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及原位复发情况。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谷草转氨酶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白蛋白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谷草转氨酶均降低,白蛋白升高(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4/52),低于A组的23.52%(12/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原位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安全有效,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且术后复发率较低,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