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作者于1963年3月至1964年6月间对武昌东湖的铜锈环稜螺的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种群中铜锈环稜螺的性比为1∶1。成熟雌螺全年怀胚,月平均怀胚数以5月初最高,7、8、9月最低,生活于池塘中的雌螺的怀胚数又高于湖泊中相应壳高组雌螺的怀胚数。生殖季节自4月中旬至11月底,其中以6月份产螺达高峰,其临界水温为16—18℃,最适水温在26℃左右。雌螺生长至壳高15—16毫米开始生殖。在自然种群中,每一雌螺每年平均产螺49.7个。雌螺所产仔螺的大小与年龄有关。对铜锈环稜螺的生长规律,提出了有关方程式。    相似文献   
2.
武昌东湖软体动物的生态分布及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1963年4—5月和10—11月两度在东湖101个采样点上进行软体动物定量采集的结果。软体动物计41种,隶10科、20属,其中腹足类的种类多,生物量也大,瓣鳃类则全系小型种类主要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个体数及生物量都很低。根据10—11月的调查结果,全湖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0.5克/平方米(平均个体数为134个/平方米),其中以铜锈环稜螺(Bellamya aerginosa)生物量最大(15.5克),其次为纹沼螺(Parafossarudus striatulus)(5.8克)和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6.4克),这3种腹足类占全部软体动物生物量的90%以上,是东湖中的优势种类。它们的分布型式属大小不等的核心分布,其实际分布概率,符合P-E 分布的理论概率。环境分析表明铜锈环稜螺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深(r=-0.257;d.f.=99;p0.01);长角涵螺数量的多寡受制于水草的有无(均数比较:d.f.=99时,t′=7.656;t0.01≈2.641);而纹沼螺的分布则与水深有关(r=-0.697;d.f.=99;p0.01),又与水草的有无有关(平均数比较:d.f.=99时,t′=6.93;t0.01≈2.641)。    相似文献   
3.
铜锈环棱螺繁殖和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于1963年3月至1964年6月间对武昌东湖的铜锈环棱螺的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种群中铜锈环棱螺的性比为1:1。成熟雌螺全年怀胚,月平均怀胚数以5月初最高,7、8、9月最低,生活于池塘中的雌螺的怀胚数又高于湖泊中相应壳高组雌螺的怀胚数。生殖季节自4月中旬至11月底,其中以6月份产螺达高峰,其临界水温为16—18℃,最适水温在26℃左右。雌螺生长至壳高15—16毫米开始生殖。在自然种群中,每一雌螺每年平均产螺49.7个。雌螺所产仔螺的大小与年龄有关。对铜锈环棱螺的生长规律,提出了有关方程式。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江段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79年10—11月在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江段53个采集点上共采到寡毛类8种,多毛类2种,水生昆虫14种,软体动物10种。干流中种类最多,支流次之,支流的河口地带最少。在种群密度方面,支流>干流>支流的河口地带;生物量支流>支流的河口地带>干流。关于长江下游的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作者也进行了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的底栖动物及水利枢纽建成后的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流域底栖动物的野外调查,在1958年进行了一年,主要的工作是在黑河以上5公里的江面断面上,分季节进行定点定量采集。从5月20日至8月14日,先后进行了7次,在断面上近两岸选取了四点采样。由于江中心水流湍急,采泥器不能垂直达到水底,所以江心的底栖动物材料无法得到。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根据1973—1975年对东湖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列出了31种东湖底栖动物的名录,比较了各湖区各类动物的现存量及其在不同年份的变动情况,进而估算了全湖底栖动物资源的蕴藏量。此外还分析了7个优势种在现存量中的意义及分布型式。环境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的密度有随水深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昆虫和寡毛类在密度和生物量方面从属于湖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它们的生物量与湖水的有机物耗氧量也有从属关系。对以上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数学描述。讨论了底栖动物在渔业上的合理利用问题,测算了湖中底栖动物的供饵能力,提出了青鱼和杂食性鱼类的增放量。从水质生物监测的角度,根据底栖动物的密度或生物量推算出五项生物指标数值,对各湖区污染程度和年变化情况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根据1973—1975年对东湖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列出了31种东湖底栖动物的名录,比较了各湖区各类动物的现存量及其在不同年份的变动情况,进而估算了全湖底栖动物资源的蕴藏量。此外还分析了7个优势种在现存量中的意义及分布型式。环境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的密度有随水深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昆虫和寡毛类在密度和生物量方面从属于湖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它们的生物量与湖水的有机物耗氧量也有从属关系。对以上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数学描述。讨论了底栖动物在渔业上的合理利用问题,测算了湖中底栖动物的供饵能力,提出了青鱼和杂食性鱼类的增放量。从水质生物监测的角度,根据底栖动物的密度或生物量推算出五项生物指标数值,对各湖区污染程度和年变化情况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黑龙江流域底栖动物的野外调查,在1958年进行了一年,主要的工作是在黑河以上5公里的江面断面上,分季节进行定点定量采集。从5月20日至8月14日,先后进行了7次,在断面上近两岸选取了四点采样。由于江中心水流湍急,采泥器不能垂直达到水底,所以江心的底栖动物材料无法得到。此外,还在黑龙江中上游先后共进行了4次流动调查。上游由黑河至呼玛的两次是在6月1日至18日和8月16日至9月6日进行的。中游的采集:第一次由黑河至奇克7月1日至11日,第二次黑河至松花江河口8月10日至25日。  相似文献   
9.
武汉东湖铜锈环棱螺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东湖环棱螺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和生物量、生产量、P/B系数及其在不同湖区中的季节变化;用指数生长模型计算种群增长率。以累计总增长的方法估算种群生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水果湖区铜锈环棱螺年平均生物量为554.37克·米-2,累计生产量为604.99克·米-2·年-1,P/B系数为1.09;郭郑湖区平均生物量为286.74克·米-2,生产量为308.99克·米-2·年-1,P/B系数为1.08。本文还对影响铜锈环棱螺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生态因子作了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