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后2日(L2)、6日(L6)、10日(L10)、14日(L14)和20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日龄、6日龄、10日龄和14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仔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L2,L6),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0.05);在哺乳中期(L10, 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最高(P<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攻击与幼仔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2.
小型哺乳动物能够通过行为策略的进化适应周围的环境.其中,种内社会组织也可随环境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河南灵宝程村气候干燥、海拔高,而新郑则气候湿润、海拔低.来自河南灵宝程村的棕色田鼠种群和来自新郑的种群是否在社会行为、情绪、以及性二型上有所差别,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旷场实验和熟悉选择试验比较了两个种群的情绪、运动能力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程村种群的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重,而新郑种群的雄性体重比程村种群的重.在旷场实验中,程村种群比新郑种群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样行为.配偶选择实验中,新郑种群不论雌雄都表现出了对陌生异性的喜好.程村种群雄性则更愿意选择熟悉的个体.而且,程村的雌性待在陌生箱攻击陌生鼠的时间远大于熟悉鼠.以上结果表明,两个野生种群在体重、情绪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选择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种群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攻击行为与人类犯罪暴力行为密切相关,对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研究攻击行为所采用的一般模型、与攻击行为相关的脑区及神经递质和激素。尽管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化学物质种类很多,但是五羟色胺(serotonin,5-HT)是雄性之间攻击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其他化学物质通过5-HT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哺乳动物中,尽管群居生活的种类较多,但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相对较少。社会识别是动物表现一系列社会行为的先决条件,动物通过它来确认和识别同种个体。升压素、催产素和性激素对社会识别有重要作用。回顾有关社会识别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诸如基因敲除和反叉核酸等技术来探讨升压素、催产素和雌激素受体对小鼠社会识别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棕色田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尿液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宝军  邰发道 《兽类学报》2006,26(3):285-291
本文通过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尿液的方式,探讨了棕色田鼠尿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在气味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棕色田鼠对熟悉异性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在非接触情况下这种倾向不明显;雌雄棕色田鼠在非接触情况下共处后,在直接接触尿液时,雌雄鼠都对异性熟悉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通过实验发现棕色田鼠不但能够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识别熟悉和陌生异性鼠尿液,而且能够通过感知个体产生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而对陌生的异性个体形成记忆,在以后通过其尿液对其进行识别,而在此过程中尿液中非挥发性成分可能也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日龄),5日龄,15日龄,25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氏染色法染色,犁鼻器用H.E.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棕色田鼠出生时,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犁鼻上皮逐渐增厚,犁鼻管变长,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腺体逐渐增大,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副嗅球长宽都增加,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日内,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15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25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棕色田鼠5日龄时,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到25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和相关特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雌鼠产后动情)与陌生鼠、熟悉鼠(雌雄田鼠山居一段时间后,开始进行交配)与陌生鼠的选择,发现棕色田鼠访问、追逐、嗅闻、爬胯配偶鼠和熟悉鼠以及与配偶鼠和熟悉鼠交配和相伴的时间明显地多于对 陌生鼠,而且攻击陌生鼠的时间明显多于配偶鼠和熟悉鼠(Wilcoxon检验,P<0.05)。结果表明:雌雄棕色田鼠特异性地选择配偶鼠和熟悉鼠,对陌生鼠表现出较多的排斥,从而在配偶选择上呈现单配制特征。通过统计计算棕色田鼠社会组织特征和室内的个体形态、幼仔发育、交配行为、双亲育幼行为、社交倾向等参数,然后把这些参数和婚配制度较明确的草原田鼠、松田鼠、山地田鼠、草甸田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它与多配制种类差异较大,而与单配制的田鼠各类相似,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结果推断棕色田鼠的婚配制度可能呈单配制,和野外生态研究的推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哺乳类两大嗅觉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于嗅觉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动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以往关于哺乳类两大嗅觉系统功能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对目前犁鼻器系统(VOE-AOB)和主嗅觉系统(MOE-MOB)功能结论上的争议做了初步探讨。通过概括和总结,发现目前对两大嗅觉系统功能还存在争议,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以前的研究方法上可能有不完善之处;不同的研究采用的物种不同,结论上的争议也许与不同物种间存在种间差异有关;动物的社会经验对研究结论可能也有一定影响。希望通过本文能进一步促进今后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主要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信息识别的编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哺乳动物具有两套嗅觉系统,即主要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前对环境中的大多数挥发性化学物质进行识别,后对同种个体释放的信息素进行识别。本从嗅觉感受器、嗅球、嗅球以上脑区三个水平综述了这两种嗅觉系统对化学信息识别的编码模式。犁鼻器用较窄的调谐识别信息素成分,不同于嗅上皮用分类性合并受体的方式识别气味;副嗅球以接受相同受体输入的肾丝球所在区域为单位整合信息,而主嗅球通过对肾丝球模块的特异性合并编码信息;在犁鼻系统,信息素的信号更多地作用于下丘脑区域,引起特定的行为和神经内分泌反应。而在主要嗅觉系统,嗅皮层可能采用时问模式编码神经元群,对气味的最终感受与脑的不同区域有关。犁鼻系统较主要嗅觉系统的编码简单,可能与其执行的功能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