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植食性哺乳动物功能反应描述了摄入率与植物可利用性变量的动态关系。动物警觉因占用了处理食物时间即觅食中断时间而延迟与下一口食物相遇,引致摄入率降低,进而对功能反应构型产生影响。在新鲜白三叶叶片构成的各类食物密集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觅食行为,建立功能反应函数模型,检验觅食中断对功能反应的作用格局及机制。结果发现,除小叶片斑块觅食中断时间在觅食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外,在大、中型叶片斑块的觅食中断时间比例均达到15.42%-26.82%;尽管,觅食中断使摄入率降低了33%,但东方田鼠功能反应仍为Ⅱ型功能反应。除东方田鼠采食时间及觅食回合时间随叶片重增大保持相对稳定外,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均随叶片重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时间、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随口量的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率随叶片重和口量增大呈指数递减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的觅食中断事件是导致采食率及摄入率降低的主要因子。摄入率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线性回归极显著(P < 0.01),表明,新建立的功能反应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推测,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采食率及摄入率减小的代价,是以延长觅食时间来补偿的。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在可利用性植物密集斑块,由植物大小调控的动物口量决定其摄入率,且受采食和处理食物竞争及觅食中断的制约,其功能反应为Ⅱ型功能反应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一种估测小麦冠层氮含量的新高光谱指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亮  杨敏华  邓凯东  张连蓬  林卉  刘志霄 《生态学报》2011,31(21):6594-6605
提出了一种估测小麦冠层氮含量的新高光谱指数--微分归一化氮指数(FD-NDNI)。以FieldSpec Pro FR地物光谱仪采集拔节后至孕穗前小麦的冠层光谱190份,随机抽取142份作为训练集,其余48份作为预测集。将光谱以小波阈值去噪法去噪后,利用其525、570 与730 nm处的一阶导数值,采用差值、比值以及归一化的方法构建了12种光谱指数以实现小麦冠层氮含量的估测,并与mNDVI705、mSR以及NDVI705等22种常用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指数FD-NDNI对小麦冠层氮含量的估测结果最佳,其估测模型(指数形式)校正集决定系数(C-R2)与预测集决定系数(P-R2)分别达0.818与0.811,优于mNDVI705等常用指数。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各指数中,FD-NDNI对叶面积系数最不敏感,可最有效地避免冠层郁闭度等因素对氮含量估测的影响。为优化结果,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算法(LS-SVR)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当模型惩罚系数C与RBF核函数参数g取得最优解6.4与1.6时,其C-R2P-R2分别提高至0.846与0.838,具有比指数模型更高的精度。结果表明:FD-NDNI是小麦冠层氮含量估测的优选指数,LS-SVR为建模的优选算法。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模式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石漠化形成与治理的触发模型:生态系统所固有的推动自我发展的能力,称为主导力;使生态演替顶级偏离预定态的干扰因素,称为触发因子;主导力与触发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生态演替的终态.石漠化是一系列恶性触发的结果,而石漠化治理,则是通过“人为设计”的生态恢复手段,激发生态系统“自我设计”的功能,从而实现生态恢复的良性触发过程. 以湘西凤凰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治理为例,对触发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 结果表明,以触发模型为指导的恢复措施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与植物多样性,与当地石漠化生态系统形成了良性触发,初步验证了触发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习是动物的一种可塑性行为表型,能使动物个体获得提高其适合度的行为模式。母体对幼体的食性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栖息于青藏高原的根田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根田鼠母体怀孕后期及哺乳期分别供给以0.01%糖精或0.1%橘子汁处理的食物,当幼体断乳时,同时供给断乳幼体糖精和橘子汁分别处理的食物,测定其食物选择。结果表明:根田鼠母体在怀孕期和哺乳期摄食经橘子汁处理的食物,断乳幼体在同时供给经橘子汁处理的食物和糖精处理的食物时,断乳幼体喜食经橘子汁处理的食物;而母体在怀孕期和哺乳期摄食经糖精处理的食物,断乳幼体在同时供给根田鼠断乳幼体经橘子汁处理和糖精处理的食物时,断乳幼体喜食经糖精处理的食物。说明根田鼠在断乳后仍喜食母体在怀孕期和哺乳期摄食过的食物种类。根田鼠栖息于季节性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幼体通过母体尽早学习食物选择是一种可塑性表型方式,利于其获得适应栖息地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甘肃兴隆山养麝场高山麝死亡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又名马麝,是我国人工饲养的主要麝种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我国第一家高山麝养殖场.  相似文献   
6.
甘肃兴隆山养麝场圈养高山麝的产香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E103。50'-104。10',N35。38-58')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境内,是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自然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利用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圈养高山麝种群年龄组分析的新方法.以FieldSpec~((R))3地物光谱仪采集了145份高山麝粪便(成体麝粪样45份,亚成体和幼体各50份)的光谱数据,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100份)和检验集(45份).光谱经S.Golay平滑和一阶导数处理后以主成分分析法(PCA)降维.以前6个主成分(含原始光谱95.00%的特征信息)作为新变量,利用训练集样本,分别以Fisher线性判别、Bayes逐步判别以及BP-神经网络(BP-ANN)3种方法建立高山麝种群年龄组的分析模型.对检验集45个未知样的预测表明,BP-ANN模型判别的准确率最高,为84.44%.3种方法所建的模型对幼麝粪样判别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3.33%.分析发现亚成体粪样具有过渡性质,但幼麝粪样与成体粪样易于判别.结果表明,利用粪便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高山麝年龄组的快速、非接触性判别是可行的,且PCA 结合BP-ANN判别是一种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