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所处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不同状态(飞行、悬挂)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结果表明,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在不同状态下,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高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在昆虫高峰期)或以捕蝇器式(在昆虫高峰期之后)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如甲虫).  相似文献   
3.
南蝠回声定位叫声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蝙蝠科是翼手目中种类最繁多、分布最广泛、进化最成功的科之一 ,全球共有 42属 35 5种(Nowak ,1991)。该类群的大多数物种都以超声波回声定位来进行捕食 ,其回声定位行为的多样性以及捕食策略的多样性 ,一直都是动物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南蝠 (Iaio)属蝙蝠科南蝠属 ,为单型种 ,主要分布于我国 (罗蓉等 ,1993)。它是蝙蝠科中体形最大者 ,以前对其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少 ,而对其回声定位的研究则未见报道。南蝠捕食时的叫声与飞行及悬挂状态下的叫声的基本特征一致 (声谱图及谐波等 ) ,仅在叫声次数上有一定差异。因此本文将录制南…  相似文献   
4.
八种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含有强的恒频(con-stant frequency,CF)组分,通常在开始和结尾伴有短的FM组分(Schnitzler,1968).飞行状态能影响回音信号(张树义等,1999).在飞行中,蝙蝠发出的频率变低以补偿由飞行速度引起的多谱勒变化,返回的回声接近于蝙蝠停止时的声波频率(Schnitzler,1968).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随蝙蝠年龄和季节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变动,但如果频率被身体结构制约,CF组分频率在蝙蝠静止时会保持相对恒定(Vater,1987;Heller et al.,1989;Joneset al.1994).Francis et al.(1998)对19种菊头蝠、Heller et al.(1989)对26种菊头蝠进行了体型测量和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测定,得出结论为: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CF组分的频率与体型大小成负相关.但Jones(1992)和Jones et al.(1993)认为体型大小对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同一山洞中五种蝙蝠的回声定位比较及生态位的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同一山洞中5种蝙蝠的回声定位叫声和外部形态作了比较分析,根据蝙蝠回声定位叫声,形态特征与捕食策略之间的联系,并结合部分的野外观察研究,推断其捕食生境及捕食策略,并对洞中5种共栖蝙蝠的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南蝠(Ia io)在地面或树冠中间的开阔空间捕食个体较大的昆虫;(2)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主要以掠食性方式(gleaning) 捕食森林或草地地表面的昆虫;(3)黄大蹄幅(Hipposideros pratti)主要在树冠周围或树冠上方进行捕蝇器式(Fly-catching)(即倒挂于一固定枝条或地点,探索周围飞行或接近的昆虫,探索到后捕捉回原倒挂地点再进食)或飞行捕食,它主要捕食个体较大的甲虫;(4)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主要在较密集树木中(枝叶间),农田及树木周围捕食型较小的翼拍动昆虫;(5)三叶蹄幅(Aselliscus wheeleri)是在树木,灌丛或在其周围空间内捕食较小的翼拍动昆虫,但其食性可能菊头蝠不同,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认为这5种蝙蝠的取食生态位存在着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小褐菊头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年11月,在考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翼手目动物区系过程中,在景洪县基诺乡获得的6号标本,经鉴定为小褐菊头蝠(Rhinolophus stheno),为中国翼手类新记录。本文在比对已有文献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所采集标本的测量数据和描述,并讨论了其分类地位和现状。  相似文献   
7.
两种鼠耳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鼠耳蝠属两种蝙蝠飞行状态下的声发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鼠耳蝠声发射信号的声谱图都呈调频(FM)型,但在波形及频率范围上有明显差异.大鼠耳蝠(四川亚种)的声脉冲宽度很小(1.6±0.3ms),能率环较低(4.0%),其主频率(DF=44.6±4.3kHz)也较低;而水鼠耳蝠的声脉冲宽度较大(4.2±1.6ms),能率环(9.6%)及主频率(DF=83.0±4.0kHz)也较高.文中结合两种蝙蝠的形态及食性分析了回声定位对捕食生境及捕食策略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高鞍菊头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9年 1 2月初在广西省扶绥县 (2 3°2 0′N ,1 0 7°5 0′E)进行的翼手类区系调查中获得一号蝙蝠标本 ,经鉴定为高鞍菊头蝠 (Rhinolophusparadoxolophus) ,为中国翼手类新记录。正模 :RhinomegaphyllusparadoxolophusBourret,1 95 1 :6 0 7[1 ] 越南北部 ,1 70 0m ;Dorst,1 95 4 :2 1 2 [2 ] ,Rhinolophusparadoxolophus,Hill,1 972 :43 1 [3] 配模 :Rhinolophusparadoxolophus,Thonglongya,…  相似文献   
9.
壬午年末,北国正是银装素裹、呵气成霜的时节,我们为了进行蝙蝠系统发育研究,来到了素有“彩云之南”、“野生动植物王国“美称的云南省东南部,探访生活在祖国边陲的小鬼头。 云南省是我国蝙蝠最丰富的地区,位于屏边县的大围山是我们选择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老前辈们曾经来到这里采集了大量蝙蝠标本,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得益于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所提供的重要信息,也使我们下定决心要来此看一看。 屏边县城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却流露出与大城市不同的、几分难得的幽静和安逸。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副所长何永明先生及其同事热情欢迎我们这些慕名远道而来的探访者。  相似文献   
10.
菊头蝠耳长与叫声频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蝙蝠亚目 (Microchiroptera)的蝙蝠利用高频声学信号定向并感知周围环境 ,很多种类还利用回声定位探测和捕捉猎物。生境的不同使蝙蝠进化出多种捕食策略 ,并形成相应多样的回声定位叫声类型 (Fenton ,1982 ;Neuweiler,1989;张树义等1999a) ,其基本类型有两种 :调频 (Frequencymodulated ,FM )叫声和恒频 (Constantfrequency ,CF)叫声 (Metzner ,1991;张树义等 ,1999b)。旧大陆热带的菊头蝠科 (Rhinolophidae)和蹄蝠科(Hipposi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