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淮南生物群的组合面貌及其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符俊辉 《古生物学报》1989,28(5):642-652
一、前言 1962年,郑文武等在研究安徽淮南地区震旦系和早寒武世地层时,首次在刘老碑组薄层泥灰岩、页岩段内发现直径为0.5—5.2mm的,具有碳质薄膜的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和鞋底形等多种形态的可疑化石,同时也找到了蠕虫动物和带藻化石。由于这些化石具有独特的组合特征,又主要产于刘老碑组,所以,1978年郑文武曾用“刘老碑生物群”一名来加以概括。但是,当时因缺少必要的资料文献,对上述生物群未作深入的研究。1975年邢裕盛将其中圆形  相似文献   
2.
安徽寿县晚前寒武世淮南生物群新材料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相似文献   
3.
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早白垩世轮藻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轮藻化石,建立了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Peckisphera paragranulifera组合,重新厘定了中生代地层层序。根据轮藻化石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中-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北段呼鲁斯太石炭纪羊虎沟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呼鲁斯太晚石炭世羊虎沟组的牙形刺4属9种。根据化石组合面貌,自上而下可建立两个组合,即:Streptognathodus parvu-Idiognathodus magnificu组合和Neognathodus bassleri-Idiognathodus delicatus组合,其时代为晚石炭世维斯发期和晚纳缪尔期。为本区石炭纪地层划分对比及盆地格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甘肃花海盆地早白垩世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rremian期。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盆地鄯善地区中、晚侏罗世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吐鲁番盆地连木沁剖面七克以组及齐古组的介形类化石3属10种,其中2新种1未定种;Theriosynoecum?qiktimensis sp.no。,Th.huoyanshanenis sp.nov.,Darwinula sp.,根据化石组合面貌,自上而下可建立两个组合,即Darwinula-Metacypris组合和Theriosynoecum?-Darwinula组合,其时代分别为晚侏罗世和  相似文献   
7.
安徽寿县晚前寒武纪淮南生物群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年,笔者在安徽寿县、凤阳县(插图1)、一带工作期间,详细测制了寿县八公山刘老碑组剖面,将其划分为上、中、下3部分;并根据岩性和化石保存及产出状况,把中部分为7个岩性段,并就此探讨了碳质大化石的变化规律。刘老碑组产有丰富的、种类繁多的化石,笔者从中采到二千多件标本,经详细研究鉴定,除郑文武(1980)报道的属种以外,还有新属种的发现,它们是Pumilibaxa symmetrica sp.nov,Tawuiaafflata sp.nov.,Tachymacrus excauatus ge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