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系统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根据我国薯蓣属(Dioscorea L.)根状茎组(Sect. Stenophora Uline)的外部形态特征、细胞染色体数、花粉形态、植物化学成分、地理分布等的规律,证明根状茎组是该属中的一个比较原始的自然类群:1.具横走的多年生地下根状茎,其它组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块茎;2.大部分是2倍体,其它组是多倍体;3.花粉粒单沟型,外壁纹饰网纹或颗粒条纹,其它组为双沟型,外壁纹饰网纹;4.含甾体皂甙元(steroidal sapogenin),其它组不含。 我们的研究观察证明,N.N.TepaCNMeHKO根据R.Knuth系统(1924)提出的薯蓣皂甙元在该属中无分布规律的说法是无充分依据的。 本文讨论了某些组或种的划分及系统位置:取消sect.Illigerestrum Prain et Burk.;将马 肠薯蓣(D.simulans Prain et Burk.)改属根状茎组;触丝薯蓣(D.tentaculigera Prain et Burk.)应列入顶生翅组 (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 并提出了盾叶薯蓣 (D. zingiberensis Wright)和穿龙薯蓣(D.nipponica Makino)种的划分和定名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斜方薄皮木茎干内部构造在新疆上泥盆统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是加拿大地质古植物学者Dawson于1862年根据产自美国缅因州佩里(Perry)盆地上泥盆统的鳞木类茎干印痕所建立。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晚泥盆世地层的重要植物化石(李星学等,1986)。其中以我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几乎晚泥盆世陆相地层出露之  相似文献   
3.
白芷的核型研究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对植物叶片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二氧化硫、氟化氢两种有害气体对植物叶片组织危害的特征和过程,提出了它们的主要区别,为鉴别空气污染质的种类和探讨植物的伤害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鹅掌楸雌配子体败育对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胚珠和雌配子体败育是限制鹅掌楸生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东部和西部鹅掌楸种群在雌配子体发育的各阶段上的败育程度有差异,以西部种群的发育较好。西部分布区较合适的生境促进了胚囊的发育,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可以活化珠心细胞输送营养物质供给雌配子体发育,提高受精和结籽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继续报道了薯蓣属(Dioscorea L.)块茎类5个组(sect. Combilium Pr.et Burk.,Sect. Lasiophyton Pr. et Burk., Sect. Opsophyton Uline, Sect. Shannicorea Pr. et Burk., Sect. Enantiophyllum Uline)23个种和变种的染色体数,并对一些分类群进行了讨论。它们都是基数为10的多倍体,是本属进化的类型。 根据染色体数的演化和二倍体种类的地理分布,我们推论我国横断山脉地区可能是薯蓣属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7.
伞形科植物染色体数目报告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相似文献   
8.
伞形科植物染色体数目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伞形科15属24种和交种的染色体数,其中18个种和变种是首次报道。研究表明, 我国天胡荽属 (Hydrocotyle L.)是伞形科多倍体比较普遍的类群。柴胡属(Bupleu-rum L.)分别有4、6、7、8等基数,茴芹属(Pimpinella L.)的毛果组(Sect. Tragium)和光果组(Sect.Tragoselinum)的代表种类的基数分别为9和10,因此,染色体基数可作为深入研究某些属内种类演化的细胞学资料之一。思茅独活(Heracleum henryi Wolff)的花粉母细胞在终变期时出现了4体环,说明结构杂合体可能是伞形科种类分化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40个种类地下茎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植物地下茎淀粉粒主要有单粒和复粒2种形态。单粒淀粉粒以类圆形为主,脐点多为点状。复粒淀粉粒可分为2类:A型由2~3个淀粉小粒构成,以卵圆形和三角形为主,脐点点状且大多不明显,少数种类层纹清晰;B型由10个以上的淀粉小粒构成,以圆形为主,脐点不明显,无层纹。根状茎组(Sect.Stenophora Uline)、基生翅组(Sect.Opsophyton Uline)和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 Uline)均为单粒淀粉粒;顶生翅组(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ill)为复粒淀粉粒A型;丁字型毛组(Sect.Combilium Pra Jnet Burkill)和白薯莨组(Sect.Lasiophyton Uline)为复粒淀粉粒B型;复叶组[Sect.Botryosicyos(Hochst.)Uline]兼有单粒和复粒淀粉粒。淀粉粒形态特征支持白薯蓣(D.hispida Dennst.)由复叶组分出单列成组及毛芋头薯蓣(D.kamoonensis Kunth)和高山薯蓣(D.delavayi Franch.)互为独立种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10.
应用显微镜观察了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17种1亚种1变种根状茎组织结构。结果显示,(1)根状茎均由周皮、内外侧基本组织和散生维管束组成;(2)木栓层外方常见被挤压或残留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并有木化厚壁细胞及石细胞;外侧基本组织含有散生或稀疏排列成环的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内侧基本组织占广大部位,薄壁细胞愈近中央部位的愈大,维管束绝大部分外韧型,无形成层;(3)木质部有大型管胞或导管,管壁孔纹或网纹增厚,大形筛管易见,导管多短节状,显示了演化上的原始性;淀粉粒形态结构多样。结果表明,薯蓣属根状茎组织结构特点可作为分类依据,并显示了该组为一个自然类群。其中,药材粉萆薢(粉背薯蓣、叉蕊薯蓣)、绵萆薢(绵萆薢、福州薯蓣)的原植物根茎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