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 ,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维护人类健康最有发展前景的手段之一。诸如遗传病、肿瘤、和传染病与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遗传免疫方面 ,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基因治疗 ,如将病毒抗原基因 (HBsAg)及一些肿瘤抗原基因 (CEA)直接注入人体内而产生抗体 ;人类亚健康状态 ,如肥胖、秃顶、疲劳、衰老等的基因治疗。然而基因治疗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扰 ,如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社会伦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慎之又慎。只有对基因治疗合理规范和正确引导并遵循伦理原则 ,才能最终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肖毅频  王冠宇  王强  张剑 《生物磁学》2011,(8):1443-1446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脱细胞心包(pericardium,PC)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比较两种生物材料相容性。方法: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g,手术造成3 cm×2 cm全层腹壁缺损,随机分为二组(n=20),分别采用相同面积的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ADM)补片进行修补。术后1、2、4和8周分批取出腹壁修复材料,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腹腔内粘连情况评价、力学强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动物都成活,两种材料术后8周均无疝瘘发生,缺损得到完整修复。术后各期SIS组的腹腔粘连评分明显低于PC组。术后4、8周,SIS组力学强度强于PC组,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两组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SIS组的组织再生和重塑、血管化优于PC组;术后炎症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IS和PC均能修复大鼠腹壁全层缺损,SIS在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PC。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胶质瘤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模型,利用MTT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实验,为临床化疗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实施个体化化疗。方法:3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胶质瘤(WHOⅢ级)的新鲜标本,制备肿瘤单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原代培养,与7种抗肿瘤药物在临床血浆峰值浓度(PPC)条件下作用72小时,MTT法标记存活的肿瘤细胞,用酶标仪检测光密度值(OD),计算出抑制率(IR),检测不同肿瘤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和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另选取同期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20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VM-26加DDP方案经验化疗,化疗4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影像学,按照WHO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分为稳定(SD),进展(PD),缓解(PR)。结果:32例临床标本的原代培养及药敏试验,其PPC下的抑制率(IR%)>50%者,DDP有20例;VCR有9例;VM-26有12例;VP-16有17例;Procarbazine有7例;BCNU有6例;Taxol有3例;其敏感性依次为:DDP>VP-16>VM-26>VCR>Procarbazine>BCNU>Taxol。根据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29例,肿瘤缓解率为47.2%,对照组为29.4%,2组x2检验统计P<0.05。结论:7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均有耐药的情况,进行化疗药物的敏感测定可以避免耐药药物的使用。根据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化疗与对照组相比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脱细胞心包(pericardium,PC)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比较两种生物材料相容性。方法: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g,手术造成3 cm×2 cm全层腹壁缺损,随机分为二组(n=20),分别采用相同面积的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和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ADM)补片进行修补。术后1、2、4和8周分批取出腹壁修复材料,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腹腔内粘连情况评价、力学强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动物都成活,两种材料术后8周均无疝瘘发生,缺损得到完整修复。术后各期SIS组的腹腔粘连评分明显低于PC组。术后4、8周,SIS组力学强度强于PC组,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两组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SIS组的组织再生和重塑、血管化优于PC组;术后炎症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IS和PC均能修复大鼠腹壁全层缺损,SIS在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PC。  相似文献   
5.
6.
从稻草堆肥中筛选得到一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的霉菌M1,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为木霉属(Trichoderma)。在稻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木霉M1的CMC酶(carboxymethyl cellulase,CMCase)合成模式为同步合成型。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此CMC酶的最适反应pH为4.4,在pH 4.0~6.0保温4h仍可保持95%以上的酶活力;其最适反应温度为75℃,在50℃下保温4h,可保持87%的酶活力;60℃下保温4h,可保持65%的酶活力,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用射线照射离体人血的实验方法,研究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与受照剂量的关系,始于六十年代初期。1962年Bender和Gooch首次使用X线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畸变率与受照剂量间存在着密切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可以相互推导的回归方程,并且提出了利用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目标定位过时、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通过实验教学课程化等一系列改革,探索构建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和课程新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的反应强度与活动性结核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342例的住院患者,所有住院患者均进行了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分析T-SPOT.TB对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在活动性肺内结核病组、活动性肺外结核病组及陈旧性结核病组的T-SPOT.TB的免疫强度。结果 T-SPOT.TB检测结核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67%,79.19%,64.00%,93.84%。在活动性肺内结核病组中T-SPOT.TB免疫斑点数为抗原A(10,36),抗原B(11,50),在活动性肺外结核病组中为抗原A(15,50),抗原B(15,40);在陈旧性结核病组中为抗原A(6,20),抗原B(6,30)。比较活动性肺内结核病组、肺外结核病组及陈旧性结核病组T-SPOT.TB的免疫斑点数,发现活动性肺内结核病组与活动性肺外结核病组免疫强度强于陈旧性结核病组(H_A=0.015,H_B=0.012,P0.05;H_A=0.006,H_B=0.006,P0.05)。结论 T-SPOT.TB对结核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T-SPOT.TB阴性时可有效的排除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阳性时有利于辅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病。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