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核休眠菌是残存于人体巨噬细胞内处于代谢静止期的极微量结核分枝杆菌(MTB),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相关作用机制对MTB潜伏感染新靶点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除胞内感染的MTB的首要屏障。巨噬细胞可以通过自噬途径清除MTB,而处于休眠状态的MTB可以逃避巨噬细胞的杀伤而持续存在。此外,目前有关休眠菌如何逃逸巨噬细胞自噬的具体机制也并不十分明确,本文则对休眠菌及其与巨噬细胞自噬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1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121例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9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临床生化指标、血清胆红素、YKL-40、HMGB-1及不同病变支数、不同病变程度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YKL-40、HMGB-1的表达。结果:三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胆红素、YKL-40、HMGB-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支数、病变程度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YKL-40、HMGB-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和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812,P0.01),YKL-40、HMGB-和Gensini评分正相关(r=0.873、0.801,P0.01)。结论: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清胆红素的表达明显降低,YKL-40、HMGB-1明显升高,且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变化更明显,本研究也为后期血清胆红素、YKL-40、HMGB-1在该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作为细胞内的一种重要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可以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异常转录本,从而避免截短蛋白质对细胞的毒害,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释。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作为一种寄生性单细胞原生动物,进化地位特殊,对其NMD途径的研究有利于阐明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和进化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及体外pull-down实验分析了贾第虫NMD途径因子上游移码蛋白1(Giardia lamblia up-frameshift 1,GlUPF1)、贾第虫RNA结合蛋白(Giardia lamblia HRP1, GlHRP1)、贾第虫核糖核酸外切酶(Giardia lamblia Ski7p,GlSki7p、Giardia lamblia XRN1,GlXRN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GlUPF1全长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间均可发生相互作用。而且GlUPF1的CH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分别与GlHRP1、GlXRN1(1~500 aa)、GlSki7p相互作用。说明GlUPF1在贾第虫NMD途径中作为招募平台,在无义mRNA识别和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结合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原生动物贾第虫的NMD途径:在提前终止密码子处SURF(SMG1-UPF1-eRF1-eRF3)复合物形成后,GlUPF1被磷脂酰肌醇3-激酶(suppressor with morphogenetic effect on genitalia 1,SMG1)磷酸化修饰, NMD途径激活,随后GlUPF1与HRP1相互作用,将转录本标记为NMD底物;GlUPF1进而招募下游贾第虫5′-3′核糖核酸降解酶GlXRN1、贾第虫3′-5′ 核糖核酸降解因子GlSki7p,最终降解靶标mRNA。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开花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的Dl AP2基因功能,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mi R172a靶基因AP2同源序列c DNA全长,命名为Dl AP2。结果表明,Dl AP2基因c DNA全长为1729 bp,包含5′端非编码区81 bp、开放阅读框1464 bp、3′端非编码区160 bp和24个碱基的Poly A尾巴,在编码框靠近3′端130 bp处有1个高度匹配mi R172a的结合位点(CTGCAGCATCATCAGGATTCT)。Dl AP2编码487个氨基酸的蛋白,具有两个AP2结构域,属于AP2/ERF家族AP2亚家族的AP2组,与来自其它单子叶植物的AP2蛋白均有较高同源性。RLM-5′RACE分析表明,mi R172a主要在靶序列的第11~12个碱基之间剪切靶基因Dl AP2的mi RNA。q RT-PCR结果表明,麻竹花芽中Dl AP2基因的表达规律与mi R172a表达变化正好相反,证明mi R172a对Dl AP2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杂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的性遗传模式,探索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间的杂交结果.方法:对菌株YAASM0962、YAASM0969以及茶树菇CS45做了交配型与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菌株YAASM0962其性遗传模式为四极异宗结合,4种交配型比例A3B3∶A4B3∶A3B4∶A4B4为6∶10∶14∶7;菌株YAASM0969和茶树菇CS45出现偏分离现象,只有两种极性出现,2种交配型比例分别为(YAASM0969,A5B5∶A6B6)38∶35和(CS45,A7B7∶A8B8)51∶55.菌株YAASM0711与YAASM0962、YAASM0969、YAASM0967、CS45之间杂交能形成具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且除茶树菇外均能产生子实体.结论:除茶树菇CS45外其余的菌株为杨柳田头菇,它们的有性繁殖方式应该均为四极异宗结合,伴随人工的栽培,其交配因子基因之间不断的重组、插入或删除引发偏分离现象,导致极性菌株比例失调,甚至使一些极性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肺脏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呼吸系统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肺脏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猴肺脏主要病变有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胸膜炎、肺肉芽肿性炎等12种,出现率最高的为支气管肺炎(18.71%)和大叶性肺炎(16.74%)。恒河猴肺脏病变在不同年龄阶段均有发生,老年猴组肺脏病变发生率最高,疾病类型和发生率在不同年组中分布不相同,统计学分析显示:支气管炎病变成年组发病率明显高于幼年组;肺气肿病变老年组明显高于成年组和幼年组,(P〈0.05)。结论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肺脏病变检出率较高,实验猴肺脏病变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实验猴肺脏病理改变结果丰富了实验猴的基本研究资料,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丽 《蛇志》2011,23(3):323-325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经之路,然而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易被忽视,容易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如何提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教学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营造带教安全文化环境,是每位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魏曙光  杨丽  郑海波  沈靓  赖江华 《遗传》2009,31(2):153-159
应用复合PCR及基因扫描技术, 对云南白族、傣族、彝族人群X染色体3个STR基因座DXS6804、DXS6799、DXS7132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白族89个样本中共检出18个等位基因, 38个基因型,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200~0.6400之间, 基因型频率分布在0.0256~0.3333之间; 傣族100个样本中共检出17个等位基因, 24个基因型,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135~0.7500之间, 基因型频率分布在0.0385~0.5769之间; 彝族88个样本中共检出20个等位基因, 35个基因型, 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125~0.5875之间, 基因型频率分布在0.0250~0.3500之间。群体遗传多态性指标及法医学应用指标统计结果显示, 3个基因座在云南3个少数民族人群中均具有高度多态性。聚类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发现, 彝族、白族、傣族与藏族之间的遗传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百合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方百合“索邦”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得到的目的片段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后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序列全长1 307 bp,经BLA ST分析,与鸢尾、玉米、水稻等植物的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70%以上;与已经克隆的CHS cDNA序列相比,CHS DNA序列中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内含子全长82 bp,符合TG-AG特征.将得到的序列提交G enB ank,序列号为DQ 471951.  相似文献   
10.
厦门凤林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摸清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2002年1、4、7和10月在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2种。生物量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和节肢动物门的弧边招潮(Ucaarcuata)。密度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短拟沼螺(Assimineabrevicula)和环节动物门的沼蚓(Limnodriloidessp.)。集美凤林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90ind./m2和139.0g/m2。密度的季节变化是:1月>4月>10月>7月,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1月>10月>4月>7月。聚类分析和数量分布表明,优势种珠带拟蟹守螺、短拟沼螺、弧边招潮和沼蚓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与2002年10月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0.56)比较,厦门凤林红树林区的平均值较高(2.66)。文中分析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