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基础呼吸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随自然恢复的进程而增加;微生物熵随土壤深度增加和恢复的进程增加;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随自然恢复的进程表层土增加,下层先增加后减少;水溶性有机碳与有机碳的比值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随自然恢复的进程而减少;土壤质量、有机碳的质与量随自然恢复的进程而提高,其中微生物量碳变化最大,而水溶性有机碳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选取岩溶区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3种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生长的优势树种白栎为对象,研究白栎叶片的δ13C值及其与各类型生境中土壤条件的关系,以及白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3种类型中的白栎叶片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35‰)>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66‰)> 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7.07‰),白栎水分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白栎叶片的δ13C值与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但与土壤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δ13C值随土壤水分含量和肥力水平的减少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选取岩溶区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3种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生长的优势树种白栎为对象,研究白栎叶片的δ13C值及其与各类型生境中土壤条件的关系,以及白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3种类型中的白栎叶片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35‰)>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66‰)>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7.07‰),白栎水分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白栎叶片的δ13C值与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但与土壤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δ13C值随土壤水分含量和肥力水平的减少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仓储烟叶表面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贮存于贵阳库(GY)、坛厂库(TC)和紫云库(ZY)的云南保山C3F(2013)烟叶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水平的ITS1基因测序分析,以期揭示陈化烟叶表面真菌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功能分组,探讨化学因子对其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从15个样品中共检测到了1 173 560条有效序列,包括4个门、140个属;贵阳库优势属为耐干霉菌属Xeromyces,坛厂库优势属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紫云库优势属为耐干霉菌属Xeromyces;坛厂库优势菌群及变化趋势与贵阳库和紫云库存在差异;真菌群落以腐生营养型和病理营养型为主,分布有潜在人体病原真菌;有机碳、总磷、总钾对真菌群落变化影响显著(P0.05)。真菌群落组成和格局分布受存储环境、陈化时间及烟叶化学元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古菌群落是碳酸岩表面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成员,也是碳酸岩表面生物演替的先锋生物,能够促进碳酸岩风化和加快土壤形成,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揭示在不同风化时间碳酸岩表面风化残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方法】采集19-213年风化时间段废弃碳酸岩墓碑表面风化残积物样品(n=18),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古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门水平上,优势门有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随后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未鉴定古菌门(unclassified Archaea)、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属水平上,优势属主要由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丝状菌属(Methanothrix)、Methanoperedens、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cosmicus)、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sphaera)及其他未鉴定属组成;C/N、C/P、N/P是显著影响碳酸岩表面古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岩表面古菌群落功能丰富,其中新陈代谢(metabo...  相似文献   
6.
【目的】岩生真菌是促进碳酸岩生物风化的重要推动者,研究黔中典型喀斯特区不同风化年限碳酸岩风化壳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有利于了解真菌对岩石的风化作用。【方法】选取位于黔中花溪区南部的废弃碳酸岩墓碑为调查对象,对不同风化年限碳酸岩风化壳进行采样,运用宏基因组测序方法对风化壳样品进行基因测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8个风化壳样品中共获得1087种真菌,分属于9个门、44纲、538属。不同样本之间真菌群落数量和组成差异较大,在碳酸岩风化过程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始终为优势类群,平均相对丰度达到95%以上,随风化年限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碳酸岩风化壳真菌群落多样性随风化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从所有样本中共检测出3 379 478个KEGG pathway level 3通路相关基因,主要与物质能量的代谢、运输等功能相关。与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相关的主要微生物属于子囊菌门,随着风化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结果表明,三氧化二铁...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11年9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的进程而增加;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矿化率随恢复的进程增加,而随土层加深的变化不明显;qCO2值随恢复的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与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分解质量损失率分别呈负相关(r=-0.796)和正相关(r=O.924);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的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P元素格局,两两组分间差异显著(P0.05);成熟叶C/N(38.58)、C/P(376.67)偏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与成熟叶相比,凋落叶N、P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C/N较高,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而N保存较好,反映了凋落叶分解不利。(2)成熟叶C、P以及根、凋落叶、土壤的C、N、P、C/N、C/P、N/P均受林龄的显著影响;从8年到28年,C、N、P含量在植物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土壤中相反,呈先减后增趋势,但在凋落物中C、P显著减小,且C/P,N/P显著增加,反映杉木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凋落物分解受制于P素,加剧中幼期杉木生态系统养分供需矛盾。(3)成熟叶与凋落叶N、C/N、N/P之间显著正相关,凋落叶养分源自成熟叶;成熟叶重吸收率P(0.518—0.645)N(0.292—0.488),即对P的利用效率高于N。凋落叶与土壤C、C/N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来源于凋落叶分解,但凋落叶分解缓慢,导致大量元素滞留于凋落叶,土壤损耗元素得不到补给,两者间养分循环缓慢。土壤与根C、P、C/N、C/P、N/P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成熟叶的C、N、P均不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是杉木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但土壤C、N、P含量对成熟叶C、N、P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56,自引:5,他引:51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退化群落可分为A-F6个退化等级。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A)。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B-F),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受火烧、樵采开扰群落多,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火烧干扰群落。  相似文献   
10.
从植物形态结构—功能—植物功能群的角度,采用PCA分析、RDA排序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叶片形态特征与持水能力的关系,划分了叶片持水功能群。结果表明:决定植物叶片持水能力的主要形态指标为叶片大小、叶片宽窄、叶片粗糙度,据此,评价了贵州茅台水源功能区植物群落中31个主要树种的叶片持水能力,并划分为6个叶片持水功能群:大叶窄叶中粗糙度高持水功能群(PFGsⅠ)、中叶窄叶高粗糙度高持水功能群(PFGsⅡ)、中叶宽叶高粗糙度中持水功能群(PFGsⅢ)、小叶窄叶低粗糙度中持水功能群(PFGsⅣ)、中叶宽叶低粗糙度中持水功能群(PFGsⅤ)、中叶常叶低粗糙度低持水功能群(PFGsⅥ),并描述了各叶片持水功能群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