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啮齿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种子植物是固着生活的有机体 ,如果能成功地将种子扩散到适宜的生境 ,将会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不同的植物依赖不同的媒介传播种子 ,如风传播 ,水传播 ,或自身的力量传播 (重力、弹爆力等 )。在很多情况下也依靠动物完成种子扩散 ,即所谓的动物传播。根据依赖的动物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蚁传播 ,鸟传播 ,哺乳类传播 ,以及鱼传播 ,爬行类传播等。哺乳类中传播种子的类群主要包括翼手类 ,灵长类和啮齿类。由于能够飞行 ,热带食果实的蝙蝠(属翼手类 )对种子的传播作用最明显 ,研究得也最多 ,源于蝙蝠类的传播特称为chir… 相似文献
2.
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实验林场 ,黄檗母树下没有幼苗分布 ,不能进行天然更新 ,需要靠食果实鸟类等将果实和种子传播至远离母树的其他林下。捕食黄檗果实的食果实鸟类有 9种。其中 6种是食果肉鸟类 ,吞入果实后 ,消化果肉 ,而种子完整地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其余 3种是食种子鸟类 ,没有传播作用。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达 2 0~ 30min ,具有很长的潜在传播距离。将鸟类消化后的种子与完整果实和人为去果肉种子进行萌发对比实验 ,消化后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其余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食果实鸟类的消化 (道 )过程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证明果肉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 ,果肉中不含萌发抑制物质。黄檗提供多种鸟类以食物 ,而鸟类也同时以多种肉质果植物为食物。因此食果实鸟类和肉质果植物 (包括黄檗 )之间形成了松散的互利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动物与红松天然更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红松球果成熟后,种子自身不能脱落到达适宜的萌发地,因而无法自身完成天然更新而要依赖动物帮助传播种子。捕食红松种子的动物包括啮齿类、鸟类和一些大型兽类。其中,松鼠、星雅和普通币鸟具有分散贮藏的行为,以前两者为重要。这些动物从球果中取出种子,吃掉一部分后,靠颊囊或舌下囊搬运至贮藏地,将种子埋藏在地被物下准备冬、春食物缺乏时再重新捕食。搬运的距离远达数百米至几公里。分散贮藏的贮点数量很大。每个贮点有一至数粒种子。贮点小生境比较适合红松种子的萌发,因此大量的未被重新发现和捕食的贮点的种子在20个月后可能萌发。虽然动物贮藏的生境适合幼苗的萌发,但是不一定适合幼苗的继续生长。由于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阔叶红松林内红松种子运转途径在4个层次(树上、地面、地被物下和洞穴)进行,最后只有少数种子萌发为幼苗。幼苗的生长过程同样受到动物的捕食和破坏。由于红松结实的丰欠年度变化,动物种群也随之变动。 相似文献
4.
星鸦的贮食行为及其对红松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4-1998年秋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对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的贮食行为及具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星鸦在秋季至翌年早春主要以红松种子为食,偶食浆果。秋季种子成熟时,星鸦在取食的同时储藏大量种子作为冬季和早春的食物,这些种子中未被完全吃掉的遗留部分在第三年春天即可发芽,在地上取食部分种子后,星鸦通常储存30-50粒于舌下囊中,飞行2-5km后,将种子埋藏在土层下2.5-3.5cm深处,每个贮点从为2-4粒,贮点生境主要有8种:林缘(路边)、保护区周围空阔地、人工落叶松林、人工自冷杉林、人工红松林、人工红皮云杉林、天然更新的杨桦林和天然原始红松阔叶林(母树林)。星鸦每天至少搬运种子10次,达400粒。一个贮藏季节一只星鸦可贮藏至少16000粒种子,对红松1年生和2年生幼苗调查表明,幼苗在上述8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并且在人工落叶林、天然更新杨桦林和母树林下有幼树分布,因此星雅能有效地扩散红松种子,有利于红松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5.
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夏季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夏季鸟类群落研究常家传鲁长虎刘伯文许青(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StudyoftheBirdsCommunityStructureinDiferentSuccesionPeriodofKoreanPineForest.Ch... 相似文献
6.
食肉质果鸟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食肉质果鸟对种子的传播作用鲁长虎常家传(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EffectoftheFleshy_fruitsEatingBirdsonSeedDispersal.LuChanghu,ChangJiachuan(NortheastFo... 相似文献
7.
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研究了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槲寄生寄主共有9种阔叶树,杨树占比例最大,达73.3%。78.0%的槲寄生个体以杨树为寄主。多数槲寄生着生在杨树主干侧枝(43%)和细侧枝(42%)上,主干上仅l5%。寄主和槲寄生本身都呈聚集分布。槲寄生有两种色型果实,在量度上无明显差异。果实由果皮、果肉和种子构成,种子外面包裹一层胶质层。在帽儿山秋、冬季常见的7种食果实鸟类中,只有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在野外觅食槲寄生果实,斑鸫(Turdus naumanii)在笼养无其它食物时才食,其余5种鸟类拒食。太平鸟在11月以后觅食槲寄生果实频率增大。除根寄生果实外,太平鸟共可食帽儿山常见l7种肉质果中的12种。太平鸟在吞食果实后,种子外包胶质层随粪便排出,形成“种子线”粘在树枝上,槲寄生种子被传播到适宜的生境,在春天萌根生长。笼养太平鸟时,种子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约11min,这意味着在野外很长的扩散距离。槲寄生和太平鸟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互利互生系统。 相似文献
8.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斑鸫与黄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1 斑鸫的分布和迁徙斑鸫 (Turdusnaumanni)俗称串儿鸡 ,属雀形目鸫科 ,在黑龙江以北、叶尼塞河以东的西伯利亚大地繁殖。北方亚种(T .n .eunomus)又称乌斑鸫 ,分布于斑鸫繁殖区北部 ,指名亚种 (T .n .naumanni)又称红尾斑鸫 ,分布于斑鸫繁殖区南部。越冬区两亚种略呈南北颠倒 ,指名亚种越冬区北起黑龙江 ,南止长江流域 (云南、福建等地也能见到 ) ,迁徙距离较近 ,春季北迁较早 ,4月迁过黑龙江省 ;北方亚种秋季飞越东北、华北 ,到达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甚至到印度北部、缅甸北部越东 ,迁徙距离可达 70 0 … 相似文献
9.
食干果鸟对种子传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食干果鸟对种子传播的作用鲁长虎袁力(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EffectofDry_fruitEatingBirdstoSeedDispersal.Luchanghu,YuanLi(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