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7篇 |
免费 | 351篇 |
国内免费 | 188篇 |
专业分类
13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小鼠精囊自身抗原(SVA),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和纯化。方法:提取小鼠附睾组织总RNA,RT-PCR获得SVA的cDNA,设计并合成特异引物序列,进一步扩增出不含信号肽的SVA编码序列,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表达产物His-SVA,采用Ni-NTA纯化融合蛋白His-SVA。结果:原核表达获得融合6个组氨酸的SVA,用抗His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印迹鉴定,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18×10^3的目的蛋白,与理论值一致;经Ni-NTA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His-SVA融合蛋白。结论:获得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小鼠附睾蛋白SVA,为后续研究其对小鼠生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30个橡胶树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低温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恒温槽处理离体叶片后测定其电解质外渗率,并结合Logistic方程得出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方法,评价农业部景洪橡胶树种质资源圃中的30个橡胶树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品种‘RRIM712’、‘云研80-1983’、‘云研77-4’、‘PR107’、‘RRIM524’抗寒性强,低温半致死温度在-4~0℃之间;品种‘云研76-398’、‘RRIM523’抗寒性弱,低温半致死温度在4~7℃之间;其他品种抗寒性居中。橡胶树在低温胁迫下,超氧阴离子的产生速率与橡胶树的抗寒性无直接关系,但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幅度越小,抗寒性越高;SOD活性随温度降低迅速提高,CAT随温度降低表现出活性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球盖菇属及其相关属的特征集要、分类学地位、分类学研究历史,综述了其在食用、药用、致幻作用与降解作用的经济价值,总结了球盖菇属驯化栽培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展望了该属真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哈慈五行针治疗眩晕、偏头痛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的眩晕、偏头痛患各40例,应用哈慈五行针治疗20-40天,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经过统计学处理后结果表明疗前与疗后差异显(P<0.0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以上结果表明哈慈五行针具有明显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眩晕、偏头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干扰腺病毒沉默THP1细胞中SCARF1基因研究其在体外抗烟曲霉中的作用。方法:用灭活的烟曲霉分生孢子(1×105 CFU/m L)于不同时间点处理THP-1细胞,RT-PCR分别检测SCARF1和TNF-αm RNA的表达;将Ad-si RNA-SCARF1转导细胞24 h后给予烟曲霉孢子刺激24 h,通过RT-PCR法检测细胞中TNF-α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SCARF1表达以及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活性。结果:RT-PCR证实烟曲霉孢子刺激能时间依赖性增强THP1细胞中SCARF1和TNF-α表达;Western法证实与Ad-GFP组比较Ad-si RNA-SCARF1组SCARF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沉默效率为71%;与Ad-GFP组比较,Ad-GFP+Af组NF-κB亚单位p65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Ad-si RNA-SCARF1+Af组,磷酸化p65的产生明显减少,SCARF1沉默后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明显减少。结论:烟曲霉孢子刺激能诱导巨噬细胞SCARF1的表达增加,诱导信号分子NF-κB的活化,导致相应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从而在巨噬细胞抗烟曲霉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面粉的烘烤品质与其高分子量谷蛋白5亚基(HMW-GSIDx5)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从该基因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和特定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等方面,对其在小麦发育过程中表达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为小麦的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显微切割普通小麦钢82-122的ID染色体长臂为模板,扩增该基因400bp的片段为探针(Fig.1),并经重组后测序(Fig.2)确认扩增无误。小麦苗期、生长期、开花期及成熟期分别取样、分离总RNA、做斑点(Fig.3,4&5)或Northern杂交(Fig.6)、并扫描足量(Fig.7)。结果表明:该基因只在籽粒中表达(Fig.3,4&5),从开花15天起(Fig.4),逐渐增加,至腊熟期达最高,以后渐次降低(Fig.6&7),有趣的是:在干种子和萌发种子亦有少量表达(Fig.1)。Cressey和陈和等方曾报告在开花15天可检测到HMW-GS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百草枯(PQ)对发育期C57BL/6J小鼠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并探讨百草枯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80只出生21日龄的仔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25、2.5、5、10 mg/(kg·d)五组,灌胃染毒百草枯,每天一次,连续30 d。观察小鼠的一般生理和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并在染毒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小鼠大脑,称重并进行病理检查,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中脑黑质部超微结构。结果染毒期间小鼠一般状况没有明显变化,染毒结束后各组体重没有统计学差异;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避暗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的避暗潜伏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中,在高剂量组分别观察到黑质细胞减少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结论百草枯暴露对发育期小鼠成年后神经行为有影响,同时会使小鼠成年后出现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发生器质性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木质纤维素中木糖残基大量乙酰化,导致半纤维素的降解受阻。半纤维素支链水解断裂,可以解除其空间位阻效应,利于木质纤维素彻底降解。采用产乙酰酯酶活力较高的菌株RB1降解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B1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中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高达53.87%和51.67%。同时该菌株对秸秆中木质素降解率分别达到35.50%和35.01%。该菌株与其他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共同发酵,会对木质纤维素类物质有更高降解率。该菌株在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探究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也能够反映植物的生态策略, 但不同菌根类型树木生长过程中根叶形态学功能性状的适应策略仍有待探究。本研究依托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BEF-China)选取7种丛枝菌根(AM)树木和7种外生菌根(EM)树木的纯林, 测定各个树种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比根长、根系直径、树高生长速率、地径生长速率及细根生物量等根叶形态学功能性状和生长指标, 探讨了两种菌根类型树种间的根叶形态学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 与AM树种相比, EM树种具有较小的比叶面积、吸收根平均直径和生长速率, 但具有更大的叶干物质含量; 两种菌根树种之间的比根长和细根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树高生长速率、地径生长速率和细根生物量等功能性状及生长指标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树种、根功能型、菌根类型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根功能性状有显著影响。EM树种地上指标的种内变异均大于种间变异, 而AM树种地上指标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程度类似; 但两种菌根树种细根生物量的种间变异均大于种内变异。尽管两种菌根树种地上部分生长速率较快通常表现为较低的叶干物质含量, 但AM树种通常拥有较高的吸收根比根长, 而EM树种拥有较粗的运输根平均直径。吸收根比根长越低, 两类菌根树种的细根生物量就越多。由此可见, 根叶功能性状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其中运输根主要在EM树种地上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吸收根主要与AM树种的地上部分生长有关; 但两类菌根树种的地下细根生物量均与吸收根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