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刺鲃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生物地理学过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外类群,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刺鲃Spinibarbus calduelli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1140bp)变异,以探讨其生物地理学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下游水系与珠江水系种群的变异值为1.2%—2.3%,与闽江水系的为2.7%—3.7%,与九龙江水系的为3.1%—4.2%,这些值都远远低于它们与中华倒刺鲃的变异值(13.2%—14.6%)。遗传变异值表明了刺鲃的生物地理学过程,首先是东南沿海的水系同内地的水系发生隔离,然后珠江水系同长江水系隔离,这些变化均发生在第四纪。 相似文献
2.
鲂属鱼类形态度量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鲂属(Megalobrama)鱼类是鲤科(Cyprinidae)■亚科(Cultrinae)中一群分布广的较大型经济鱼类[1],有的种已作为淡水养殖对象,如著名的武昌鱼。多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广泛的移殖和人工繁殖等诸多因素,鲂属鱼类的种质资源正受到衰退和混杂的威胁[2]。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标本馆收藏的标本为基础,对鲂属鱼类的广东妨、厚颌鲂、鲂、团头鲂和鳊的标本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希望对鲂属鱼类的种间差异、物种鉴定特征、物种分化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为鲂属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沙鳅亚科鱼类3属14个代表种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与鲤形目鱼类的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将沙鳅亚科鱼类的控制区分为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三个区域。同时识别了沙鳅亚科中一系列保守序列,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以胭脂鱼为外类群,对比条鳅亚科、花鳅亚科、以及平鳍鳅科的代表性种类,采用NJ、MP和ML法构建沙鳅亚科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沙鳅亚科为一单系,包括3个属:沙鳅属、副沙鳅属和薄鳅属,各属均构成单系。根据分子系统学、形态学的结果及地理分布推断,沙鳅亚科中沙鳅属可能为最为原始的属,副沙鳅属其次,而薄鳅属最特化。 相似文献
4.
鲤科是鱼类最大的科, 在中国淡水鱼类组成中鲤科鱼类的成分占一半以上. 鲤科鱼类的演化过程代表了东亚淡水鱼类的整体演化过程. 为探讨东亚鲤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共分析了包括18种新测序列在内的54种鲤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 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鲤科鱼类的12个亚科并对问题较多的亚科(Danioninae)和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进行了广泛的采样.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使用了多种方法, 包括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 亚口鱼科(Catostomidae)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被指定为外类群, 3种方法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并支持一些亚科的单系性, 如鲌亚科(Cultrinae)、鯝亚科(Xenocyprinae)、鮈亚科(Gobioninae)(包括鳅鮀亚科Gobiobotinae). 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 雅罗鱼亚科被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类群; 东亚雅罗鱼群与鲌亚科和鯝亚科形成一单系类群; 而欧洲、西伯利亚、北美的雅罗鱼形成另一个单系群. Howes所定义的鲤亚科在NJ树和ML树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并位于系统树的基部. 高体鳑鲏(Rhodeus sericeus)代表的鳑鲏亚科的系统位置没有得到解决. 显示鲤科鱼类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并与其3个进化阶段相对应: 老第三纪类群包含亚科的东南亚种类和Howes的鲤亚科; 北方冷水性类群包含北方雅罗鱼、鮈亚科和鳑鲏; 东亚类群包含鲌亚科、鯝亚科、雅罗鱼东亚种类和亚科东亚种类. 老第三纪类群代表鲤科鱼类的原始阶段, 北方冷水性类群对应于鲤科鱼类对全球变冷的反应, 而东亚类群则显示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后, 在东亚季风气候条件下鲤科鱼类的大量分化. 相似文献
5.
两种(鱼尝)科鱼类在长江和珠江流域Cytb基因序列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长江和珠江流域的两种鲿科鱼类1137bp Cytb基因的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并用Mega软件进行了序列分析。研究发现两种鲿科鱼类的全序列从第十位碱基起有一个三联体密码子的缺失,推测为鲇形目鱼类Cytb序列所特有特征。黄颡鱼和大鳍鳠种群间的序列差异分别为0.4%和1.6%,介于一般淡水鱼类mtDNA种内序列的变异范围,而高于洄游鱼类序列变异。黄颡鱼属和鲮属Cytb基因序列间的差异为17.6%-18.0%,大大高于种间的序列差异率,也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二者属级分类单元的有效性。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长江和珠江两水系间大鳍鳠的分歧时间为距今27万年左右的更新世中晚期,黄颡鱼的分歧时间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更新世末期。推测造成二者有着不同分歧时间的可能原因是:大鳍鳠属暖水性鱼类,在第四纪冰川期间,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冷,大鳍鳠退至长江以南,并在各水系间产生隔离,各自独立分化至今。而黄颡鱼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第四纪数次冰川期间可能进行过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蛇鮈属鱼类的形态度量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蛇Ju属鱼类进行形态度量学及主成分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蛇Ju属共有6个有效种,分别是长蛇Ju(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蛇Ju(S.dabryi Bleeker)、无斑蛇Ju(S.immaculatus Koller)、细尾蛇Ju(S.gracilicaudatus Yao et Yang)湘江蛇Ju(S.xiangjiangensis Tang)和光唇蛇Ju(S.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云南程海蛇Ju和其他地理区域的蛇Ju在形态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不能单列为一个种,蛇Ju属鱼类种间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游泳、摄食有关的射体纵轴、头部和尾柄的性状特征上,这些都是蛇Ju属鱼类长期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蚌科线粒体16S rRNA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测定了中国淡水贝类———蚌科 (Unionidae) 1 3个属代表种类的线粒体 1 6SrRNA部分序列。用Clustal X排序软件进行 1 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 ,序列总长度为 30 5— 32 0bp。通过Mega 2 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 1 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 ,共发现 1 0 8个碱基存在变异 ,其中包括 77个简约信息位点 ,并用“Pairwise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以贻贝为外类群 ,采用Mega 2 0软件中的“Neighbore Joining”法得到惟一一个分子系统树 ,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 0 0 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 :分布于中国的蚌科形成三个明显的类群 ,第一个类群 ,包括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第二个类群 ,由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组成 ;第三个类群只包括无齿蚌和冠蚌两个属。由此可以看出 ,它们有可能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亚科 ,即小方蚌亚科 (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无齿蚌亚科 (无齿蚌属和冠蚌属 )和珠蚌亚科 (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 ) ,由此证明小方蚌亚科在中国的存在 ,并且 ,对几个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调整。其中鳞皮蚌属和蛏蚌属原来属于无齿蚌亚科 ,根据线粒体 1 6SrRNA的结果 ,前者应该放 相似文献
10.
厚颌鲂种群遗传结构及哑基因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Tchang)属鲤形目、鲤科、鳇亚科、鲂属,仅分布于长江上游特别是四川境内[1],体高,肉肥,为分布地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因其体色偏黑而被称为“乌鳊”。随着团头鲂养殖业的发展,团头鲂的天然种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因此对其它鳊鲂鱼类的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