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50篇 |
免费 | 5974篇 |
国内免费 | 3170篇 |
专业分类
192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6篇 |
2024年 | 432篇 |
2023年 | 443篇 |
2022年 | 660篇 |
2021年 | 641篇 |
2020年 | 710篇 |
2019年 | 719篇 |
2018年 | 432篇 |
2017年 | 502篇 |
2016年 | 495篇 |
2015年 | 658篇 |
2014年 | 937篇 |
2013年 | 880篇 |
2012年 | 1147篇 |
2011年 | 1093篇 |
2010年 | 928篇 |
2009年 | 977篇 |
2008年 | 1029篇 |
2007年 | 1000篇 |
2006年 | 951篇 |
2005年 | 821篇 |
2004年 | 679篇 |
2003年 | 567篇 |
2002年 | 510篇 |
2001年 | 486篇 |
2000年 | 430篇 |
1999年 | 231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87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桑树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木本植物原生质作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在林木树种中,迄今成功的种类仍然不多,在文 相似文献
3.
4.
5.
Hui-zhen JIA;Peng SUN;Jian-mei LU;Min WU;You-kai XU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2,34(03):407-412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whole herb of Acanthus lecucostachyus .Thirteen compounds (1-13)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microporous resin, silica gel and SephadexLH-20.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s was identified by comparing their NMR, MS spectroscopic data with those in the literatures.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2-benzoxazolinone(1 ), 3-hydroxylacetyl-indole(2 ), catechol (3 ), vanillic acid (4 ), methyl 3, 4-dihydroxy-benzoate(5 ), N -(2-hydroxyphenyl) formamide(6 ), carbazole (7 ), dibutyl phthalate (8 ), ethyl p -methoxy -trans -cinnamate (9 ), ethyl cinnamate (10 ), stigmasterol (11 ), 3-hydroxy-4-methoxypyridine(12 ), stigmasterol-3-O -β -D -glucopyranoside(13 ). All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addition, compound 7 was found in the genus Acanthus for the first time.All isolates were evaluated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by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method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duced mouse monocyte macrophage RAW 264.7 to generate NO inflammatory model.Among those compounds, compound 3 showed moderate antioxidant activity with IC50 value of 105.18 μM; Compounds 3 , 6 and 9 showed significa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with IC50 values of 18.49, 22.84 and 41.22 μ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6.
肾脏免疫区室化与肾小管间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观念,为人们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且有助于对临床疾病免疫机制的阐释。最近肾脏免疫系统区室化现象也已引起人们重视。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类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和共同通路,也与肾小管间质免疫区室的局部微环境调控密切相关,并涉及区域内树突状细胞等专职免疫细胞,以及具有免疫特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共同作用及相互调节,由此影响着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因此,从肾脏免疫区室化角度进一步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有助于深入分析肾脏疾病的病变过程,并可为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安徽4个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鉴定,旨在阐明感染牛隐孢子虫主要虫种。方法采用PCR和Nested-PCR方法分别对4个分离株18S rRNA、HSP70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所测定的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它们同源性和构建种系发育进化树,以确定各分离株与其他隐孢子虫虫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1)它们的18S rRNA基因和HSP70基因与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AY954887相似性可达88.3%和98.3%;(2)在遗传进化树方面,它们与AY954892(河南株)亲缘关系接近。结论此次分离的4个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均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254例,经动员后采集及分离自体骨髓,行下肢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随访时间为1年。术后随访指标:3、6、12个月后复查皮温、深感觉、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比,随访疼痛、冷感和跛行距离,观察溃疡和坏疽情况。采用F检验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完成随访254例患者。(1)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61.8%(157例/254例),冷感缓解率缓解率74.0%(188例/254例),跛行好转率40.2%(102例/254例),溃疡好转率59.0%(36例/61例),坏疽截肢6例,脱落愈合5例,无变化8例,扩大7例;(2)患者下肢皮温由32.89℃±2.19℃上升至35.52℃±2.26℃(t=13.32,P=0.000),深感觉缓解由(26.20±15.78)mV下降至(20.34±10.86)mV(t=4.901,P=0.000),经皮氧分压由(26.46±18.49)mmHg上升至(34.14±14.99)mmHg(t=5.157,P=0.000),踝肱比由0.62±0.36上升至0.84±0.24(t=8.104,P=0.000)。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有效,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一种以银杏叶、牛蒡提取物为主成分的发酵食品(GBF)对小鼠衰老指标的影响。方法:以D-半乳糖造衰老模型,以每只每天0.5ml剂量的GBF对小鼠灌胃,以不喂GBF的衰老模型小鼠为对照,以正常饲养的小鼠为空白对照(CK),42d后研究其对衰老相关指标组织单胺氧化酶、丙二醛含量、羟脯氨酸含量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结果:喂食GBF的小鼠肝,脑组织中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比对照降低了36.7%和25.1%,丙二醛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9%和44.6%。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而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分别高于对照28.6%和63.2%,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GBF具有显著抗衰老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ALT、TBA和γ-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BIL、ALT、γ-GT、TB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炎性因子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群,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可能对肝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