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33篇
  免费   7484篇
  国内免费   9312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852篇
  2022年   1396篇
  2021年   1414篇
  2020年   1468篇
  2019年   1387篇
  2018年   905篇
  2017年   1016篇
  2016年   905篇
  2015年   1323篇
  2014年   1974篇
  2013年   1688篇
  2012年   2511篇
  2011年   2535篇
  2010年   2078篇
  2009年   2205篇
  2008年   2410篇
  2007年   2222篇
  2006年   2026篇
  2005年   1650篇
  2004年   1288篇
  2003年   1026篇
  2002年   921篇
  2001年   822篇
  2000年   783篇
  1999年   472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2篇
  1957年   14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野葛花醇提物中异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葛花苷为标准品,对野葛花醇提物的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中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DPPH·法对各萃取物进行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1)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的异黄酮含量分别为35.27%、53.42%、52.13%和2.34%.(2)抗氧化实验显示, 4 部分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252、49、197和344 μg/mL.(3)相关性分析表明,野葛花醇提物各萃取部分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来自于其中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野葛花醇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异黄酮含量较高;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水溶物4部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效果最佳;表明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显微镜对杜仲花粉壁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杜仲花粉在四分体末期形成原外壁,质膜随之出现波状样式,原基粒棒的形成在波状质膜的凹陷处积累,同时细胞中的核质类核仁向核膜外扩散,并进一步分布在质膜下;单细胞花粉早期其外壁结构(覆盖层、柱状层、基足层和外壁内层)已经分化完全,之后花粉内壁由萌发孔起始发育,然后全面增厚,至花粉成熟时萌发孔处的内壁变得很厚,并形成具有丰富径向微通道的结构,此时外壁内层崩溃解体.重点讨论了花粉外壁模式决定以及类核仁和花粉外壁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西南地区独活属16种1变种植物(分隶于中国独活属的全部4个组)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测量并统计气孔器大小、密度和气孔指数,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远轴面气孔器长轴进行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规则型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研究类群的叶远轴面及个别类群叶近轴面,气孔器的分布和密度具有种间特异性.表皮毛普遍存在于远轴面及大部分类群近轴面,长短和覆盖密度因种而异.近轴面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浅波状或波状;远轴面表皮细胞形态多不规则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或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附有颗粒状、鳞片状蜡质等结构.气孔器外拱盖形态以及蜡质类型是稳定的鉴别特征.研究表明独活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对独活属的系统分类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叶表皮特征在独活属植物分类处理中的应用及系统进化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并建立了以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白透骨消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的方法,从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 (Diels) C.Y.Wu et C.Chen]全草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DEPT)以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α-羟基乌苏酸(1)、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乌苏酸(3)、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4)、3β,24-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5)、3α-羟基乌苏-12-烯-28-酸(6)、豆甾烷-3,6-二酮(7)、7β-羟基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棕榈酸(11).除化合物(3)和(10)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对云南石林地区早一中二叠世地层剖面中的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化石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含16种,茅口组含有13种,两组中物种相似度可达92%.种级分异度变化显示,栖霞组的种以增加趋势为主,茅口组则以减少为趋势.总体上这一时期Globivalvulina动物群物种上升高峰仅有一次,出现在栖霞组中上部;而下降高潮有两次,第一次出现于栖霞组上部与茅口组底部界线附近,第二次是茅口组顶部.后一次下降幅度远大于前者,可能与中二叠世末期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相邻格子法及聚集度指标测定法,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普洱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30a和老龄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刺栲(Castanopsis hystrix)、短刺栲(Castanopsis echidnocarpa)和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3个优势物种进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阐明种群分布格局与生境条件、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关系,揭示种群发育过程中空间动态与生物学机理。结果发现:在所有恢复阶段内,刺栲、短刺栲、红木荷均为聚集分布。在不同尺度下,刺栲在原始林中10m×10m尺度下为均匀分布,而在恢复15年中20m×20m尺度为随机分布;红木荷在10m×20m尺度下为均匀分布,在其它所有恢复阶段和尺度下3个物种均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和不同尺度下刺栲、短刺栲和红木荷3个优势物种绝大多数为聚集分布,说明聚集分布为3个优势种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国东北、西南、西北及中北部地区的10个典型湖泊,调查了表层沉积物生物硅含量变化情况,并通过区域对比分析了生物硅含量变化的原因,寻找我国湖泊生物硅变化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及中北部地区湖泊生物硅含量平均值整体低于东北和西南地区湖泊,可能是由于西北及中北部地区较低的温度和较少的降水量导致硅藻生长受限,从而造成生物硅含量偏低。东北湖泊与西南湖泊生物硅含量相对较高,但其形成原因不同。东北2个湖泊均靠近人类聚居区,属富营养型湖泊,虽然东北地区年均温较低,但充足的营养盐为硅藻生长提供了必要因素。而西南地区湖泊大多为中贫营养型湖泊,其生物硅含量整体较高可能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枝条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福建省将乐林场45株人工杉木解析木的572组枝条生物量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建立杉木人工林枝条总生物量和枝、叶生物量的预测模型,并利用独立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不同随机效应参数的组合,其混合模型的精度不同.考虑异方差结构的混合模型能够消除数据间的异方差性,其精度更高,其中,对于枝条总生物量和叶生物量模型,以指数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时的模型精度最高;对于枝生物量模型,以常数加幂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时的模型精度最高.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杉木人工林枝条生物量预测模型,考虑随机效应和异方差结构的线性混合模型的检验精度比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瑞香狼毒是分布在青海省高寒草甸的主要毒害草之一,近年来其迅速蔓延对当地畜牧业危害严重并使草地生态系统日趋退化.在海北州祁连县选取狼毒分布的典型退化草甸,采用2012—2014年狼毒盛花期获取的实测光谱数据,分析狼毒与牧草的光谱差异性.结果表明: 在350~900 nm的可见光 近红外波段,狼毒顶花的光谱反射特征明显异于狼毒叶片和同期牧草等绿色背景,顶花与绿色背景的光谱反射率差异主要体现在红谷和蓝谷.随着盖度的增加,狼毒群落光谱反射率整体升高,在近红外反射峰处狼毒群落与牧草群落光谱反射率具有最大差值,且不同盖度狼毒群落之间的差异性最明显.顶花与绿色背景以及狼毒群落与牧草群落的一阶导数光谱差异均体现在黄边幅值和蓝边幅值.狼毒群落盖度与光谱特征参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红谷与狼毒群落盖度的相关性最好(R2=0.94),反演狼毒群落盖度的精度最高.盛花期区分狼毒与牧草的主要光谱特征参量为红谷、蓝谷与近红外反射峰,其对应的红、蓝及近红外波段的组合可用于构建狼毒提取的敏感指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住院患儿166例,分为细菌感染组72例,病毒感染组9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水平,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SAA和CRP浓度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病毒感染组SA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感染组中重症组SAA和CRP浓度显著高于轻症组,轻症组SAA和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A和CRP单独检测阳性率较低,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检出率。结论 SAA和CRP联合检测在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疗效动态观察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