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虾池好氧反硝化细菌新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间歇曝气选择性富集并对所获菌株的好氧反硝化活性进行检测。筛选到一株亚硝酸盐去除活性较高的好氧反硝化细菌。在溶解氧(D0)为3.80-5.21mg/L的培养条件下。该菌株10h内将亚硝态氮由26.18mg/L降至0;在盐度为0—25之间20h内均可达到同样的去除效果。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部分长度16S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初步判定它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rt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只含亚硝酸盐还原酶nitS基因,其序列与Alcaligenes faecalis A15(后来被重新鉴定为Pseudomonas stutzeri)的nirS基因序列相似。  相似文献   
2.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爆发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对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具有溶藻活性的海洋细菌,菌株编号为N10。利用液相感染法研究了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和溶藻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10能使藻细胞失去运动活性,并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藻细胞最终破裂死亡。菌悬液接种到藻液中的量越大,初始细菌密度越高,其溶藻效果越强。菌悬液以1∶10的体积比接种到藻液中时,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83%,至72 h全部溶解死亡;体积比为1∶20的藻细胞在24 h的死亡率为71%,之后藻细胞密度略有波动,120 h时死亡率达77%;而体积比为1∶100的藻细胞密度在前24 h有所下降,死亡率达39%,之后藻细胞密度又开始明显上升;对照组的藻细胞密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菌悬液过滤液和高温加热处理后的菌悬液过滤液对海洋原甲藻均无溶藻活性,表明菌株N10的溶藻方式为直接溶藻。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并结合细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菌株N10隶属于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中的Muricauda sp.。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海域春季浮游细菌和病毒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了2014年春季南海北部海域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研究了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分别介于1.28×10~4—9.96×10~5个/m L和4.69×10~5—5.39×10~7个/m L之间,二者丰度随水深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水平分布趋势不明显。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与温度、p H和溶解氧显著正相关,与水深、盐度、活性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该海域细菌和病毒数量受到上述环境因子的共同调控。分析浮游细菌和病毒的相互关系发现,VBR(Virus to bacteria ratio)平均32.23,最小值位于S11站位25m层,最大值则位于S7站位75m层,分别为4.80和264.63,VBR值小于100的站位占到调查站位总数的95.6%。VBR值除与细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P0.01),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P0.05),说明该海区细菌是病毒的主要寄主,病毒可能主要是以噬菌体的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年8-9月南沙群岛海域的生物和环境调查资料,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鉴定的3门34属113种网采浮游植物中,甲藻门和硅藻门种类各占57.5%和40.7%,其中硅藻门的角藻属种类最多,占30.1%.网采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12×104 cell·m-3,丰度高值区出现在北部礼乐滩多涡区域和南部万安气旋涡附近海域.蓝藻门束毛藻属是网采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占海域平均丰度的77.0%.主要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红海束毛藻和夜光梨甲藻.优势种(类)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蓝藻门在S3、S5、S6和S10~S14站占优势;甲藻门在中部S4、S7~S9站占优势,硅藻门在南部S1和S2站占优势.网采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10和0.62.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有盐度、水温、铵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以及南沙中尺度气旋涡和南沙西部沿岸流.典范对应分析排序图较好地显示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皱瘤海鞘是亚热带海域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附着生物种类之一.2012年1月-7月在典型的亚热带养殖海湾-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利用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了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并测定了生物沉积物中有机物(OM)、总碳(TC)、总氮(TN)、有机碳(OC)和有机氮(ON)含量.结果显示: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45.5-1011.8m/个,平均每天516.0mg/个,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54.8-1065.8 mg/g干重,平均每大463.3 mg/g干重.海鞘生物沉积物中OM、TC、OC、TN和ON含量分别为14.38%、10.80%、2.87%、3.06%和0.86%,高于自然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13.39%、7.36%、2.32%、2.29%和0.67%.其中TC和ON含量要显著高于自然沉积物(P<0.05).皱瘤海鞘的OM、TC、OC、TN和ON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74.20,55.73,14.80,15.79和4.43 mg/个.实验期间附着在浮筏养殖设施和养殖牡蛎壳上的海鞘密度变化范围为54.9-222.1个/m2,平均147.5个/m2,养殖海域单位面积的海鞘生物沉积速率平均为每天76.1 g/m2,是自然沉积速率(平均每天62.7 g/m2)的1.21倍,其中OM、TC、OC、TN和ON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10.94,8.21,2.18,2.32和0.65 g/m2.据此可推算,大鹏澳筏式牡蛎养殖海区(约103 hm2)皱瘤海鞘的年生物沉积物负荷为29000 t,其中OM,TC,OC,TN和ON分别4100,3100,820,870和240 t.研究结果说明,海鞘等附着生物在大规模浅海贝类养殖中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泥样调查所获底栖动物一般为体形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类,往往是一些底层鱼类和虾类等良好的天然饵料。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中国南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因此,对该海域饵料底栖动物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1999年9月和2000年4月分别对珠江口底栖生物进行的两个航次的采泥样调查,分别鉴定出底栖动物15衙睡21种,共计32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秋季为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Hinds)(Y=0.387),春季为光滑河篮蛤(Y=0.464)和欧虫Owenia fusformis Delle Chiaje(Y=0.120)。平均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春季为591.7ind./m^2和26.7g/m^2,秋季为85.0ing./m^2和7.4g/m^2;而在各类群生物中,软体动物占绝大部分,其次为多毛类,其它各类群所占比例都不足5%。生物多样性,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均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另外,与近20a中的历史资料相比,珠江口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大,除2000年春季较高为591.7ind./m^2外,其变化范围在72.4-128ing./m^2之间。春季生物量除1991年较高为27.0g/m^2外,变化不是很大,大约10g/m^2;但秋季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为30.1g/m^2,1990年为27.8g/m^2,1999年秋季急剧下降至7.4g/m^2。此外,从底栖动物各大类群的百分组成变化情况来看,一般以软体动物个体数量(22.7%-83.2%)和生物量(57.9%-82.5%)都最高;多毛类的个体数量百分组成占第二倍,其范围是13.4%-52.3%;其它各类群的百分组成除个别时候所占比例较大外,一般都较小。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部悬浮颗粒物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号"科考船在2012年2月22日—3月20日调查期间,对南海南部海域0 m、75 m和150 m层水体悬浮颗粒物进行了脂肪酸(FA)组成的研究。FA含量在表层、75 m层和150 m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9—15.65μg/L,10.45-14.45μg/L和9.65—16.45μg/L。FA与叶绿素a的比值垂向变化非常大,在表层和150 m层都大于70,而在75 m层小于30(除A7)。悬浮颗粒物的FA组成以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C16:0和C18:0,其次是C12:0,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C14:1n3、C16:1n7和C16:1n9,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C18:2n6和C22:2n6。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与C16:0、C18:0、C20:0等正相关,可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表征浮游植物和碎屑,而第二主成分所表征的可能与浮游动物等有关的信息。悬浮颗粒物的脂肪酸标记物中,C16:1n7/C16:0和∑C16:1/∑F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同时C16:1n7/C16:0与∑C18/∑FA呈显著负相关,将C16:1n7/C16:0和C16:1/∑FA结合起来适宜于指示硅藻类的组成,∑C18/∑FA可用来指示甲藻类组成。  相似文献   
8.
水产养殖过程中,氮素积累日益严重,而其中亚硝酸盐由于转化速度低,毒性强,对养殖的危害更加突出。对从对虾养殖池中通过反硝化条件选择性富集培养得到的具有去除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能力的细菌进行筛选,结果分离到27株能够还原硝酸盐的异养细菌,其中24株在7d内能有效地降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特别是LZX22、LZX27、LZX23、LZX21等4株使硝酸盐氮由起始的422.25mg/L降至4.00mg/L以下,亚硝酸盐浓度也降至0.40mg/L以下。对这些菌株进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7株菌分属于5个不同的类群,α-Proteobacteria(1),γ-Proteobacteria(10),Actinobacteria(12),Firmicutes(3),和Bacteroides(1);它们在系统发育上分别与11个属相近,分别是Pseudomonas,Halomonas,Acinetobacter,Paracoccus,Arthrobacter,Microbacterium,Cellulosimicrobium,Bacillus,Stenotrophom,和Sphingobacterium。表明所分析的虾池中具有去除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能力的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别是多株细菌为首次报道具有去除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能力,为下一步筛选亚硝酸盐高效去除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9.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及在大亚湾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湾生态系统春季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57±0.08,从总体看来,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较好”水平,浮游植物丰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缓冲容量是其主要健康负面因子,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性强、结果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南海和孟加拉湾有着相似的纬度范围,均处于低纬度季风区,但环境的开放性和水体交换特征有所不同。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初级生产力进行对比,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低纬度海区生物生产过程的认识。南海有着复杂的物理过程,存在涡旋、上升流、黑潮、台风和冲淡水等多种现象,显著地影响着初级生产力大小和时空分布。南海初级生产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受冲淡水和沿岸上升流的影响,沿岸海域常常高于开阔海区;(2)初级生产力的高值通常不出现在表层,大都出现在次表层;(3)在开阔海区受水体交换(黑潮等)和中尺度现象影响(涡旋)显著。此外,南海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但季度变化规律有较强的区域性。孟加拉湾物理环境与南海差别明显,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淡水输入、涡旋和光照的影响,受台风和上升流影响不如南海明显。在沿岸区,高温低盐水覆盖了沿岸上层水体,使得混合层较稳定,抑制了深层富含营养盐水体的涌升补充,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光强(悬浮物多、多云天气多)也限制了初级生产力。孟加拉湾开阔海区常常有涡旋形成,也对初级生产力有一定影响。沿岸区初级生产力南海高于孟加拉湾,而在开阔海区两者差别不大,因此整体上南海初级生产力水平高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