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这两种活性物质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样品前处理采用沉淀蛋白法,选用Ultimate XB-C8色谱柱(100 mm×2.1 mm,3μm,Welch,USA),采用Sciex 4000 Q-TRAP型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电喷雾(ESI)源,多级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血浆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均为1~2 000 ng/mL(相关系数R0.995),本方法灵敏、快速且稳定。大鼠口服给予地榆标准品后,吸收较快,绝对生物利用度(F_(abs))较小。所建立的方法可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大鼠血浆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血药浓度,适用于临床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9种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在植被恢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敏  鲍大川  江明喜 《生态学报》2011,31(4):906-913
三峡大坝蓄水后形成的库区消涨带面临植被消亡、生态退化等问题。为了筛选出适用于库区消涨带植被恢复的植物, 将9种1年生植物种子放置在库区消涨带不同海拔进行水淹(W 165-8 m, 121 d;W 155-18 m, 230 d;W 147-26 m, 271 d), 然后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萌发, 研究在消涨带淹水胁迫下这些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 (1) 除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金色狗尾草(Setaria glauca)种子在各条件下萌发率都较低外, 不同水淹条件对萌发率影响不同: 与新鲜种子相比, W 165水淹后, 旱稗(Echinochloa hispidula)和婆婆针(Bidens bipinnata)种子萌发率显著上升, 其余种子萌发率均显著下降; W 155水淹后, 所有种子的萌发率都显著下降且只有鱧肠(Eclipta prostrate)、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3个物种有萌发, 萌发率分别为11.0%、7.3%和2.7%; W 147水淹后, 旱稗和婆婆针种子萌发率显著上升, 鱧肠种子无显著差异, 其余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2) 鱧肠、黄花蒿、婆婆针和旱稗种子比其它物种更耐水淹。W 165水淹后, 鱧肠、黄花蒿、婆婆针、旱稗种子萌发率分别为44.7%、42%、20.7%和4.3%, W 147水淹后分别为76.3%、23%、15%和26.3%, 高于其他物种。(3) 水淹后种子萌发时间格局也受到影响, 大部分种子起始萌发时间推迟、萌发速度变慢。鱧肠、黄花蒿、婆婆针和旱稗的种子对三峡库区消涨带的水淹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可根据它们对水淹条件适应能力的差异在消涨带不同海拔高度进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3.
2009年5月~2010年5月采用样带法对安徽省的赤链蛇种群资源现状和生态特征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赤链蛇在安徽全省分布较广,水平分布具有随机性和间断性,垂直分布的海拔下限为15 m,上限1300 m;赤链蛇种群密度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沿江平原>淮北平原>大别山区,最高3.00条/hm2,最低1.55条/hm2;全省赤链蛇总体数量估算值在22.46~44.58万条.对小地形和小生境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赤链蛇喜分布在平地和山底,山脊和上坡绝少分布;各类生境均有分布,但以农田和灌丛为主.对皇甫山(江淮丘陵)和鹞落坪(皖西大别山)赤链蛇种群的年龄和性比分析表明,两地赤链蛇年龄结构特点及种群结构比较稳定,种群总体处于增长状态;性别比例基本平衡,种群处于健康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公立医院职能机构改革是深化医院去行政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公立医院职能机构现状及大部制改革必要性分析,提出职能机构大部制改革的相关做法,梳理各部门重要职能并构建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组织架构,为医院组织架构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制药作为全球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人才竞争激烈。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浙江理工大学结合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首先,确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专业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双线并行的教育模式。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融入思政教育的平台,实施“学-用-创”的综合实践范式。最后,探索“教师-学生双向互评”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在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探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旨在为其他高校同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化疗前NLR分为低NLR组(2.95)、高NLR组(≥2.9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无病生存期(DFS),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临床分期Ⅳ期、吸烟及淋巴转移的比例更大(P0.05),而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中位DFS为7.2个月(95%CI:5.9~8.4),显著高于高NLR组中位DFS 6.7个月(95%CI:5.4~7.9)(P0.05)。淋巴转移、NLR是老年NSCLC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化疗次数则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NLR与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并可作为预后评估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绵刺的生物、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绵刺是一种古老孑遗的单种属植物,被国家列为首批二级保护植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分析总结多年的调查研究资料后,从绵刺形态特征、群落数量特征、繁殖特征及其生境等多个方面对绵刺的生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好的生境中,绵刺的形态变异性大;在环境因子中,对水分的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同时其分布和生长也受土壤类型和土壤盐分等的限制,生态适应性表现为耐高温、耐寒冷、耐瘠薄、适干旱、喜偏碱性环境;有三种繁殖方式,且三种方式的繁殖都比较困难,这是造成绵刺处于稀有状态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发头裸腹溞生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饲以充足食物,对不同温度下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的最大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不同温度((15±1)℃、(20±1)℃、(25±1)℃、(30±1)℃、(35±1)℃)条件下,发头裸腹溞最大生殖个体的体长可达1.93mm;性成熟所需的时间分别为:4.0d、2.36d、1.40d、1.31d和1.0d;各成龄期平均产仔量为:(24.78±4.29)个、(19.1±2.42)个、(26.25±5.71)个、(27.62±2.72)个和(19.47±3.29)个;平均累计产仔量则为:(87±26)个、(159±39.5)个、(239±21.9)个、(130.9±36.1)个、(81.6±17.0)个。发头裸腹溞的最适生殖温度在25-30℃之间,25℃时其累计生殖量最大,为(239±21.9)个。生殖的极限温度最高约为38℃,生活的临界温度最高在40℃。温度低于11℃时发头裸腹溞已不适合进行孤雌生殖。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头裸腹溞性成熟所需的时间与水温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表示为:h=7231.4t-1.6167。本文亦对同属中几个相近种的生殖能力及相关生物学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与酵母菌相关的实验有多个,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酵母菌的酒精发酵”等。下面就针对这些实验的可操作性,对实验装置进行一些改进,以利于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尽管国内外对养殖污水处理已提出了一系列的工艺技术,但因经济原因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农田在我国农村地区仍较为常见.为了解长期畜禽养殖污水直灌对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选择了养殖污水直灌不同年限(0、4、7、13年)的稻田,比较研究了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对稻田土壤不同深度土层中各形态氮和磷含量的影响,探讨了长期养殖污水灌溉对氮、磷在土壤剖面中垂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可显著提高稻田土壤中氮和磷的积累,积累量随灌溉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其中磷素的增幅高于氮素.养殖污水灌溉4、7和13年后,土壤表层中全P和全N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3.6%、95.2%、1484%和7.7%、17.0%、28.4%.土壤氮素的变化为NH4+-N、NO3--N>酸解有机氮>非酸解有机氮;土壤有效磷的变化明显大于全磷.长期养殖污水灌溉可促进氮、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迁移,增加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