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黄土高原西北部砂田西瓜集雨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对砂田西瓜的集雨补灌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滴灌方式,设0mm(D0)、22.5mm(D1)、45.0mm(D2)和67.5mm(D3)4个灌水量处理。区组内各处理随机排列,四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在西瓜全生育期,每个处理0~1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幅度随着补灌量的增加而减小。全生育期补灌67.5mm的处理土壤含水量最高,比没有补灌的对照处理高2.2%。土壤水分的变化在0~40cm土层比较活跃。其次是40~80cm土层,而80~120cm土层的含水量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对砂田西瓜进行补灌可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补灌45mm和67.5mm的处理比对照分别增产36.3%和45.7%。补灌67.5mm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为26.7kg/m^3。比对照增加17.0%;该处理的净利润和每单位(m^3)水的净利润也最高,分别达43.677元/hm^2和18.48元/m^3,比不补灌的对照处理高29.9%和15.3%。补灌量对西瓜的含糖量也有影响,补灌量低于45mm,各处理之间含糖量的差异不大,补灌量为67.5mm,西瓜含糖量降低0.44%。补灌对西瓜的产量、含糖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有影响,砂田西瓜只有补灌量控制在45mm左右,才能既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又不降低西瓜品质。  相似文献   
2.
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土地石漠化广为发生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从地表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土地石漠化过程进行解析、研究。在轻度石漠化向极重度石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仅2-3 a,植被就从灌草混合群落退化为草本群落,物种减少76%,植被盖度降低87.2%;土壤侵蚀量逐渐加大,土壤物质不断流失和丢失,土层变薄,侵蚀模数呈10多倍、数10倍增加。岩溶坡面特殊的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模式,使石漠化土地上"四水"转化迅速。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地表水和壤中水流失量加大,石灰岩脉动式"生长"速度加快,使基岩裸露率由30%—50%增至90%以上,最终导致土壤粗化,养分减少,生物生产量减少89%甚至更多。这表明,土地石漠化过程是由植被退化丧失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失过程、碳酸盐岩溶蚀侵蚀过程和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过程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土地退化过程,也是岩溶山区土地生态系统演变为石质荒漠系统的地表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粤北石漠化地区选取不同石漠化阶段的样地,运用面上调查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漠化地区植被退化及构建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粤北石漠化土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趋于简单,植被演替趋势为(黄连木、苎麻、黄荆、三裂叶野葛)→(黄连木、青蒿、野菊)→(五节芒、野古草、牛筋草)→黄叶凤尾藓,群落层片从4层变为1层,物种减少比例从0→14% →46%→86%,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随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极显著下降.植被演替退化可以用不同物种关于某种资源的竞争模型来描述,由此建立了粤北石漠化地区植被退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3期Landsat TM数据,利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出河池市的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并将3期植被覆盖图与岩溶地质图进行叠加分析地质构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后,从斑块类型和景观级别上选取10个景观指数进行空间格局变化的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30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增加,高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一直处于优势地位。2)30年来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减弱,破碎度降低,景观优势度增加。3)30年来研究区的斑块形状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及自然环境条件。4)30年来研究区景观整体的聚集程度在增加;研究区景观越来越由少数植被覆盖等级类型所控制。30年来,研究区植被景观的生态恢复是比较明显的,这与30年来研究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研究可以得出非喀斯特区域的植被景观的生态恢复较喀斯特区域变化更明显;喀斯特区域的景观较非喀斯特区域更分散、更复杂;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状况较非喀斯特区域更容易被破坏,并且恢复起来更困难。这说明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