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杉木人工林冰雪灾害受灾和萌生情况调查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公益林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受灾区域,自海拔700 m至900 m设置样地,共10块样地,总面积4 000 m2。分析其受2008年初严重冰雪灾害破坏及灾后萌生情况与胸径、树高、尖削度、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杉木人工林损害严重,其中断冠、断干植株比例较高,而掘根和冻死植株相对较少;杉木具有极强的萌生能力,以断冠杉木的萌生能力最强。2)不同胸径、树高、尖削度的杉木对于冰雪灾害的抵御能力及萌生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小径级矮小的个体受灾较重,易被冻死和掘根,大径级的较高个体受灾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断冠和断干危害,且不同径级下的受灾杉木上部萌生均占较大比例。3)杉木的抵御能力和萌生能力与海拔存在一定的关系,高海拔地区杉木受灾较重,而中海拔地区的杉木萌生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2.
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公益林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受灾区域,自海拔700 m至900 m设置样地,共10块样地,总面积4 000 m2。分析其受2008年初严重冰雪灾害破坏及灾后萌生情况与胸径、树高、尖削度、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损害严重,其中断冠、断干植株比例较高,而掘根和冻死植株相对较少;杉木具有极强的萌生能力,以断冠杉木的萌生能力最强。2)不同胸径、树高、尖削度的杉木对于冰雪灾害的抵御能力及萌生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小径级矮小的个体受灾较重,易被冻死和掘根,大径级的较高个体受灾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断冠和断干危害,且不同径级下的受灾杉木上部萌生均占较大比例。3)杉木的抵御能力和萌生能力与海拔存在一定的关系,高海拔地区杉木受灾较重,而中海拔地区的杉木萌生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室内人工气候箱中相对高、中和低((5000±230)lx、(2200±110)lx和(1000±80)lx)光强下香果树幼苗的生长特性及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光强下的幼苗生长迅速,株高和生物量一直维持最高水平;高光强下的幼苗,生长极其缓慢,株高和生物量均处于最低水平;低光强下的幼苗比叶面积最大;而根冠比则以高光强下的为最高;叶绿素(a+b)含量在低光强下最高,中光下次之,强光下最小。前期,低光强下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值较大,随着幼苗的生长呈下降的趋势,120d后与其他处理相比达到最小。荧光参数的结果显示,高光强下,香果树幼苗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均处于最低水平,而测定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却处于最高水平,在低和中光强下则刚好相反。由此可见,高光强对香果树幼苗生长极其不利,而低和中光强下生长较好。建议在室内培育香果树幼苗时,适当减弱光强,保证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间,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重大冰雪灾害,对我国南方林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人工林也在此次冰雪灾害中遭到重大损失。针对保护区内黄山松人工林种群的地理分布和受灾特点,沿海拔梯度设置了6000m2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对其受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胸径(DBH)、树高、冠幅等林木特征下的黄山松抵御冰雪灾害能力的差异,并对不同海拔的黄山松受灾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九龙山黄山松种群受灾严重,除树干弯曲外,其他不同受灾类型的植株在种群中均有出现,且以断冠植株为最多。2)黄山松对冰雪灾害的抵御能力与林木大小有关,断大枝和断冠易发生在相对较粗和高的植株当中;较为细小和低矮的植株则容易被断干和掘根;冻死植株以幼树居多,其DBH和树高显著小于其他受灾类型植株。3)不同冠幅的黄山松植株受灾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冠幅越大,植株受灾越严重,掘根和断干在冠幅较大的植株中较为常见。4)尖削度、树冠相对高度和不均匀程度对黄山松抵御冰雪灾害也具有较大影响,尖削度小、树冠较高且不均匀的植株受灾较重。5)海拔较高处黄山松受灾严重,断干和掘根植株主要分布在825-850m的高海拔区间内。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河口埋栖性双壳贝类优势种类在水层——底栖系统中的生态耦合作用,利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和封闭式代谢瓶,于双台子河口现场研究了文蛤主要生理生态过程如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二龄及三龄文蛤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周年变化分别为0.02—0.30 g-1个-1d-1、0.06—0.60 g-1个-1d-1;耗氧率变化分别为0.45—16.64 mg-1个-1d-1、1.03—30.51 mg-1个-1d-1;排氨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001—0.14 mg-1个-1d-1、0.002—0.28 mg-1个-1d-1;排磷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002—0.069 mg-1个-1d-1、0.003—0.16 mg-1个-1d-1。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排泄速率均受龄期制约:在同一季节,文蛤的单位个体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和排泄速率均表现为二龄三龄。方差分析显示,季节、龄期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文蛤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均有显著影响。基于不同季节双台子河口文蛤生物量(0.67个/m2、2.4 g/m2),估算出文蛤种群每年向该河口排放大约5321.90 t生物沉积物(干重)、1.43 t NH+4-N和0.93 t PO3-4-P,并且消耗大约221.59 t O2。研究结果表明,文蛤通过生物沉积及呼吸排泄作用,大大加强了双台子河口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交换通量,在双台子河口水层-底栖系统耦合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生态角色。  相似文献   
6.
片断化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瑞生  于明坚  李铭红    陈卫新  姜云飞  闻小清 《生态学报》2008,28(6):2554-2554~2562
生境片断化扰乱了种子的生产和扩散机制,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华东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片断化程度较为严重,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在周边另选取5个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片断,采用样线法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网筛分选和温室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样地各土样采集点附近设立天然萌发小样方,对种子库的天然更新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 5个片断化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207±38)~(1332±337)ind./m2,共有29~57种植物种子.而古田山连续常绿阔叶林样点的种子库密度为(1776±344) ind./m2,分布有46种植物种子.各样点的种子库物种组成主要以乔木和灌木树种为主,草本种类非常稀少,并且不能反映地上植物的组成.(2)片断化样地土壤上层(0~5cm)与下层(5~10 cm)的种子密度比平均为3.6:1,而连续森林样地为2.5:1,说明连续森林土壤种子垂直下移相对较深,有利于更多物种种子的储存.(3)幼苗的天然更新强度受种子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较大(P=0.005),而受种子密度的影响不明显(P=0.159).(4)同一生境条件很难同时满足较高的种子库密度和较快的幼苗天然更新速率.生境片断化降低了种子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但由于林隙的大量存在和较低的乔冠层盖度,却促进了幼苗的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