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用0.05%和0.1%秋水仙素溶液对洋葱Allium cepa根尖进行控时处理,研究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畸变的影响。结果显示,秋水仙素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停滞在中期的能力;不同固定时间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影响;秋水仙素对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有畸变效应,诱导产生畸变的能力受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改进的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同源四倍体水稻PDER-2B-4x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其胚囊的形成发育过程与二倍体的一致,可以清楚地划分为8个发育时期,即孢原细胞形成期、大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功能大孢子形成期、单核胚囊形成期、胚囊有丝分裂期、八核胚囊发育期和成熟胚囊期。除正常发育的过程外,大孢子发育的各个过程均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包括:细胞退化、核位置异常、核数目异常和细胞分化异常等。这些异常可能最终导致多种结构异常成熟胚囊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6个采样点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州野生稻的结实率平均为57.23%,普遍偏低;花粉育性平均为89.3%。育性在50%以上的编号134个,占95.04%;7个编号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其中育性最低的是GZW122,育性仅为8%;17个编号(占12,06%)的裂药性存在严重的异常现象。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裂药性与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相关。不同采样点问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位于祥山镇祥山村祥山洞的编号结实率、花粉育性和裂药指数都较低,变异系数却较大,显示出较丰富的多样性。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研究发现,高州普通野生稻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一致,同样经历了8个时期,即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袍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孢花粉期和成熟花粉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对采自广东省高州市6个地点共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成熟胚囊育性和胚囊形成发育特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高州普通野生稻材料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育性异常现象,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位置异常、极核数目异常、胚囊退化等。这些异常结构的胚囊由于没有正常的卵细胞,不能正常受精,影响子粒结实。141个编号平均异常胚囊频率为11.11%,最高异常率为67.86%。高州普通野生稻胚囊发育过程与正常栽培稻一致,属寥型。对一些结实率偏低材料的研究,发现在胚囊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一些异常现象,包括功能大孢子退化,二至八核胚囊发育异常等。对柱头上的花粉量调查,发现观察的69个编号中,多数编号柱头上花粉量偏少。研究表明,花粉量偏少影响受精是导致结实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导致结实率偏低的综合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粳稻品种‘日本晴’经~(60)Co诱变的M_2代材料中发现一个半矮化并且花发育异常突变体sd-df3,其表现为植株半矮化,分蘖增加,半包茎穗,雄蕊发育不良,无花粉。遗传分析显示,该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杂合型突变体为母本,与广亲和品种Dular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号染色体,In/Del标记333591与333818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227kb的范围,目前该范围内没有矮化相关基因报道。  相似文献   
6.
MYC属于bHLH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个亚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玉米(Zea mays)基因组上共鉴定到8个玉米MYC转录因子,并对其理化性质、结构特点、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和组织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MYC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每个MYC蛋白均由位于N端的bHLH_MYC_N结构域,位于C端的bHLH结构域和一个亮氨酸拉链结构组成.基因结构分析显示,有4个ZmMYC基因只有1个外显子,其他4个ZmMYC基因包含有2~6个不等的内含子.多序列比对表明玉米MYC转录因子和小麦、水稻的MYC转录因子在保守结构域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顺式作用元件显示在玉米ZmMYC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和生长发育、胁迫应答相关的元件.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玉米MYC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玉米MYC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发展最快的前沿课程之一。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面对生物化学的繁杂体系暴露出许多问题,通常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慕课与微课等线上课程为许多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钉钉课堂、腾迅课堂、雨课堂、微信交流平台等线上课程直播,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同步学习。线上教学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全国大中小学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年的推广,单纯的线上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混合式教学成为发展方向。华南农业大学在2019年初开始与智慧树平台合作,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慕课,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采用了“MOOC+线上见面课”的线上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单纯依靠MOOC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物化学的学习,但“MOOC+线上见面课”则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为今后 “MOOC+线下课”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