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n-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Toona sinensis,NBAE)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皮细胞炎症的作用及机制,采用Wistar雄性大鼠,STZ注射造模,成功后分为DN组、DN+NBAE干预组,另设对照组。8周后取血测生化指标,取肾脏行HE和PAS染色,并行免疫组化检测MCP-1、ICAM-1、磷酸化p65的表达。以高糖(HG)、HG+NBAE、HG+NF-κB阻断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刺激肾小球内皮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DN组大鼠相比,DN+NBAE组大鼠血糖明显降低,肾脏损伤减轻,相关蛋白表达均减少。细胞水平,NBAE明显降低MCP-1、ICAM-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各指标改变情况与PDTC处理组类似。这表明NBAE明显改善DN肾小球内皮细胞的炎症,推测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RP-HPLC法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了国内首次用RP-HPLC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方法,并详细考察了2个指标成分的稳定性。对不同产地的虎杖药材、不同采收期的虎杖根及根茎以及虎杖的不同部位共25个样品中的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进行了含量测定,考察了两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产地、采收期及部位的关系,为虎杖资源的合理采收利用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源性PM_(2.5)暴露导致子代鼠大脑皮层神经炎症发生的机制。方法利用改良快速小鼠气管滴注法,建立妊娠期PM_(2.5)暴露的动物模型。将孕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PM_(2.5)低、中、高剂量组。ELISA检测出生后1d、7d、14d、21d、30d子代鼠大脑皮层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FN-γ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14d子代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凋亡情况。结果 ELISA检测发现,PM_(2.5)中、高剂量组子代鼠在出生后7、14、21d时,大脑皮层中TNF-α、IL-1β和IFN-γ的表达均增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M_(2.5)中、高剂量组子代鼠出生后14d时,大脑皮层额叶区GFAP和Iba1荧光强度增强,NeuN荧光强度则降低;TUNEL/NeuN双阳性细胞、TUNEL/GFAP双阳性细胞和TUNEL/Iba1双阳性细胞随着PM_(2.5)剂量增加均增多。结论母源性PM_(2.5)暴露可导致子代发育过程中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这是导致子代大脑皮层出现持续神经炎症的直接途径。  相似文献   
4.
山西葛萝槭天然种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山西葛萝槭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及变异规律,采用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天然分布的8个种群的叶片、果实、种子21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葛萝槭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种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50.16%,与种群内变异(49.84%)相当;表型变异系数(CV)为19.16%,变化幅度7.89%~37.04%,种子性状较果实、叶片性状稳定;8个不同种群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692 3,表明葛萝槭种群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2)相关性分析表明,葛萝槭表型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的影响,种群内表型变异呈梯度性变化,随着经、纬度的增加,叶形逐渐由长卵形向宽卵形变异;随着海拔的升高,果实、种子逐渐减小。(3)利用种群间欧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葛萝槭种群分为两大支,表型性状主要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研究表明,葛萝槭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这与其生物学特性及分布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选择耐受较高NaCl浓度,而且四氢嘧啶胞内浓度阈值较高的菌株,研究其四氢嘧啶发酵条件和工艺,对于提高四氢嘧啶的制备效率具有实际意义。考察了碳源、NaCl浓度、酵母膏添加量对Halomonas venustaDSM4743四氢嘧啶合成的影响,考察了优化条件下的四氢嘧啶分批发酵进程,并利用"细菌挤奶"工艺制备四氢嘧啶。结果表明:谷氨酸单钠为唯一碳氮源、NaCl浓度为1.5mol/L、酵母膏添加量为0.5%的条件有利于四氢嘧啶合成。在优化条件下10L发酵罐分批发酵,四氢嘧啶最大合成量为3.2g/L,合成效率为2.7g/(L.d)。通过"细菌挤奶"工艺制备四氢嘧啶,6个渗透压冲击循环后,四氢嘧啶总合成量为14.7g/L,总释放量为14.3g/L,平均释放率为97%,合成效率2.1g/(L.d)。中度嗜盐菌Halomonas venusta DSM4743耐受较高浓度的NaCl,而且四氢嘧啶胞内浓度阈值较高,优化的发酵条件及"细菌挤奶"工艺,获得了较高的四氢嘧啶制备效率。  相似文献   
6.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Sciurus vulgaris)贮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建章  宗诚  吴庆明  邹红菲  孙岩  郑昕 《生态学报》2006,26(11):3542-3548
2003年10月~2004年4月,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用跟踪观察法、样线调查法、样方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采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作为衡量指标,对松鼠贮食红松种子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松鼠贮食对生境具有选择性:以主要林型为划分标准,松鼠偏爱贮食生境依次为:原始红松林,云杉林,人工云杉林,针叶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次生白桦林和人工红松林。在原始红松林内,松鼠对微生境的利用存在选择性差异:松鼠对郁闭良好(郁闭度大于0.6)、灌丛密度中等、倒木和枯立木密度中等(1~5个)、盗食动物活动较弱(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主要盗食动物)的原始红松林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Ei>0.2);而对坡度小于5°、基质为霉菌土、倒木和枯立木密度较高(大于5个)、草本盖度较高、盗食动物活动中等(花鼠Eutamias sibiricus为主要盗食动物)的原始红松林生境表现出较强的负选择性(Ei<-0.2),对阴坡表现出强烈的回避性(Ei=-0.5368)。  相似文献   
7.
石油集输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6SrRNA基因克隆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方法研究了石油集输系统原油和油田产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显示:油田产水中微生物群落远比原油中的菌群丰富。所有的油田水样和原油样本中都存在与Ochrobactrum sp.和Stenotrophomonas sp.相关的细菌;原油样本中检测出与Burkholderia sp.、Brevundimonas sp.和Propionibacterium sp.相关的细菌,而这些细菌在油田水样中未检出;在油田水样中检出与Hippea sp.、Acidovorax sp.、Arcobacter sp.、Pseudomonas sp.、Thiomicrospira sp.、Brevibacterium sp.、Tissierella sp.和Peptostreptococcus sp.相关的细菌,而这些细菌在原油样本中未检出。用古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检测发现在油田水样中存在与Methanomicrobials和Methanosarcinales相关的产甲烷菌,而这些细菌在原油样本中未检出。在石油集输过程中,油田水样和原油中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别为83.3%和88.2%,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8.
厌氧菌预还原琼脂平板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简化厌氧菌分离培养方法,使其在普通实验条件下于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本研究增加庖肉培养基无氧溶液体积,用作无氧倍比稀释液,在琼脂柱下进行倍比稀释,将皿盖带有胶塞孔的厌氧琼脂平板进行预还原,注射接种倍比稀释菌液,通过厌氧指示剂监测无氧效果,初步试用于肠道厌氧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该方法整个操作过程厌氧效果良好,无需专门厌氧设备即可以分离纯化培养肠道乳酸杆菌,甚至无芽胞专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和韦荣球菌。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是影响湖泊水质和生态健康的重要胁迫因子,系统识别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的响应模式是开展污染湖泊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经历持续砷污染的大屯海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对水体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开展季节性调查。结果显示: 大屯海的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蓝藻门组成,与已有研究反映的长期砷胁迫下浮游植物组成以蓝藻门等耐受属种为主的特征一致。相似性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而空间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溶解性正磷酸盐和砷呈显著正相关,与砷对藻类生长产生的低促高抑效应一致,同时磷酸盐的增加可能降低了砷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冗余分析显示,溶解性营养盐和砷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显著因子。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营养盐和水温分别单独解释了群落结构变化的17.6%和3.8%,且与砷产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15.1%);而砷对浮游植物的群落构建无显著的独立作用,反映了现有优势藻类具有对砷较强的耐受性从而对砷浓度的变化不敏感。因此,大屯海的优势浮游植物以耐砷藻类为主,砷对藻类产生的低促效应是污染湖泊修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生态效应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