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发展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水稻大型T—DNA插入突变体库、基因全长cDNA文库、基因表达谱芯片以及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等;分离鉴定了大批与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利用相关的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并适时提出了RICE2020的研究计划,旨在积极推动水稻功能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建立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
在2000年12月14日英国出版的NATURE杂志上(Vol.408:796~815),发表了植物分子遗传研究的模式开花植物拟南芥115.4 Mb的全序列图谱,原文的中文译名为“开花植物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分析”。拟南芥DNA全长125 Mb,只剩下10 Mb的中心着丝区DNA,因为多重复序列所含基因很少,还未全测出。拟南芥全基因组DNA包含25 498个功能基因组及其所对应的11 000个蛋白质家族。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高等植物的全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向植物生命奥秘探索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光不仅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能量来源,并且作为信号分子影响植物的多个生长过程。植物中的一类光受体光敏色素可以感受阳光中的红光和远红光,进而调控种子萌发、幼苗去黄化、植物避荫反应和开花等重要发育过程。植物对红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对远红光的选择性透过使得位于遮荫下的植物处于一个远红光富集的光环境中。这种光环境在密集种植的农业生产中十分常见。因此,充分理解植物对远红光的响应将有助于促使农作物的关键发育过程的正常进行,从而对保障农作物的产量起到积极作  相似文献   
4.
何光明  邓兴旺 《植物学报》2018,53(4):441-444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生物体受遗传调控的自主细胞死亡现象,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环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PCD的发生可受线粒体中活性氧(ROS)诱导。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早期的研究发现了1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细胞死亡突变体mod1, 并暗示植物细胞中存在叶绿体与线粒体之间的信号交流调控PCD, 但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最近, 他们通过大规模筛选mod1突变体的抑制突变体, 克隆了3个新的抑制基因plNAD- MDHDiT1mMDH1。此3个基因分别编码质体定位的NAD依赖的苹果酸脱氢酶、叶绿体被膜定位的二羧酸转运蛋白1和线粒体定位的苹果酸脱氢酶1, 突变后都可抑制mod1中ROS的积累及PCD的发生。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深入的功能分析, 他们论证了苹果酸从叶绿体到线粒体的转运对线粒体中ROS的产生及随后PCD的诱导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植物细胞中细胞器间交流的认识, 为我们深入理解植物PCD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是该领域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邓兴旺 《植物学报》2014,(6):751-752
近日,接到梅镇安先生去世的噩耗,内心无比沉痛。梅先生是我在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她不仅在科研思路与实验设计上给我悉心的指导.也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为我之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梅镇安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女植物生物学家。1918年,她出生于浙江杭州,曾于抗日战争期间就读西南联合大学,并于1947-1956年在伊利诺大学R.Emerson实验室留学。1956年学成归国,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梅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光合作用,在光生物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大约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到美国来探亲,问我:“听说你在植物科学上做得还不错,能不能跟我们讲讲你做的是什么?”我当时愕然。确实这些年我在植物生物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我却无法向二老讲清楚我到底做的是什么。从那以后,我就想,除了现在这些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我是不是还要做一些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可育株和不育株的花药及雌蕊内游离肺氨酸和游离总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不同育性花药之间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无明显差异,且含量较低。(2)在小孢子单核初期,可育花药内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不育花药,是不育花药的7倍,比减数分裂期增加20倍,高达其干重的1.65%,占其游离总氨基酸的50%。(3)在雌蕊中,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远远低于花药,不同育性植株之间差异不很明显。(4)关于游离总氨基酸的含量,在花药中减数分裂期,不同育性植株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小孢子单核初期,可育株高于不育株。在雌蕊中,相应于小孢子单核初期时,可育株稍高于不育株,受精后迅速趋于一致,但整个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表观遗传因子,如DNA甲基化、小RNA、组蛋白修饰等在杂种优势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对于这些表观遗传因子在F。中遗传调控方式的认识仍很有限.本实验室先前工作曾以拟南芥C24和Ler两种生态型及其正反交子一代为材料,运用新一代测序方法获得该杂交组合中DNA甲基化及小RNA单碱基分辨率的全基因组图谱.本文进一步对这批数据中的等位基因DNA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区分DNA甲基化遗传过程中的顺式与反式调控方式,并发现这两种调控方式均有重要的贡献.研究发现,siRNA与DNA甲基化的两种调控方式有密切联系,尤其在DNA甲基化的反式调控中,Fl中DNA甲基化变化程度越大,该区域内siRNA富集程度越强,二者可能存在某种调控机制.通过等位基因表观遗传组的分析研究杂交过程中DNA甲基化和小RNA遗传调控的规律,为更好地理解杂种优势机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育种将迎来新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许多作物中得到应用.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种植,对于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的“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对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但它们的技术缺陷也非常明显.本文在总结已有杂交育种技术的操作流程及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用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实现隐性雄性核不育材料在杂交水稻中应用的技术流程.这种飞跃性技术的运用将推动杂交水稻的生产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