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究洋河水质现状,利用2017年11月至12月水质实测数据,分析了洋河10项水质指标的异质性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洋河总体水质较差,不同地段差异明显。基于各断面水质现状与评价结果来看,总体达标率为25%,下游污染较严重达标率为0%,主要超标因子为COD、TP、DO、NH_4~+-N和浊度。(2)分析上下游水质变化特征,发现上游水体中浊度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TP和BOD_5;下游水体中TP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BOD_5,表明水质呈现一定变异性。(3)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河岸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并与水质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洋河上游主要以面污染源为主,下游主要以点源污染为主。耕地、城镇、建设用地、水面和草地对水质的影响较显著。(4)统计分析流域区县社会经济结构并建立与水质要素间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洋河流域水生生态系统较脆弱,下游受工业企业的污染贡献较大。人口、农产品、水产品产量和综合能源消耗量对水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马垒  赵文慧  郭志彬  王道中  赵炳梓 《生态学报》2019,39(11):4158-4167
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氮磷钾肥肥效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P0(不施磷肥)、P1(P_2O_5 45 kg/hm~2)和P2(P_2O_5 90 kg/hm~2)3个磷肥施用梯度,采用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长期施用磷肥对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真菌多样性随磷肥施入量增加而降低,且与全磷和有效磷均成显著负相关。磷肥施用导致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这与全磷和可溶性有机碳密切相关。P1和P2中子囊菌门和子囊菌纲显著升高,而被孢霉菌门和被孢霉菌纲则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施磷处理中腐生营养型真菌显著升高,而病原型和共生型真菌显著降低:其中P0中Sagenomella、Simplicillium、Magnaporthiopsis、Schizothecium和Nigrospora等5个属相对丰度最高;P1中Plenodomus、Penicillium和Arthrobotrys相对丰度最高;P2中Cyphellophora、Zopfiella、Guehomyces、Mortierella和Mucor等5个属相对丰度最高。网络分析发现施磷后真菌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升高,物种间正相关关系增加,负相关关系减少。因此在砂姜黑土区长期施用磷肥可降低真菌多样性,增加土壤中腐生营养型真菌、减少共生或病原菌数量,同时提高物种间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磷肥施用对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控制植物病害、维持地下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恢复类型植被细根分布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渡  杨亚辉  赵文慧  雷斯越  张晓萍 《生态学报》2018,38(11):3979-3987
针对陕北典型黄土丘陵区吴起县主要人工造林和自然封育植被恢复类型,确定5、15年和40年不同退耕年限下的沙棘、山杏及自然恢复草地样地,进行剖面采样,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细根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不同恢复类型和不同年限植被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随时间的变异规律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主要造林树种和退耕自然封育草地细根生物量都随林龄和退耕年限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同年限人工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大于自然恢复的草地,不同植被群落细根生物量均表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规律。(2)自然封育的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大于人工山杏林和沙棘林。人工造林和自然封育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都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强,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也都呈增加趋势,土壤平均含水量则呈减小趋势。(3)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和团聚体稳定性显著相关,植物细根在土壤结构改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宫兆宁  陈雨竹  赵文慧 《生态学报》2017,37(16):5294-5304
水库消落带作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是深入分析生态要素内在作用机制的特殊区域。以华北内陆大型水库——官厅水库为研究对象,选择1979—2013年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分析35年来官厅水库消落带的消涨特征、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消落带淹水时长和淹水频次的分区研究,揭示消落带生态结构的形成过程。研究结论如下:(1)近35年来,官厅水库水位落差较大,达8.19m,水位变化分为3个特征时期:1979—1996年,涨落周期约为4—5a的间歇涨落期;1996—2007年,水位持续下降达7.12m的持续萎缩期;2007—2013年,涨落周期为2 a,且年际变化差稳定在0.75m的频繁涨落期。(2)35年来,官厅水库水位消涨形成118.31km~2的消落带,对应3个特征时期形成消落带的面积依次为80.20km~2,76.81 km~2和19.89km~2。间歇涨落期形成的消落带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河口及平坦的康西草原一带;持续萎缩期的消落带有明显向西北河岸带扩张的趋势;频繁涨落期的消落带以库心区域水位回升为主,面积仅19.89 km~2。(3)1979—2013年,基于淹水累计时长的分区中,消落带整体上表现为淹水累计时长随边岸向库区中心逐渐递增的趋势,25.85%的消落带淹水时长不足5a,71.77%的消落带淹水时长大于16 a,但随着淹水时长减少,消落带区域植物旱化现象突出,同时植被群落盖度和多样性降低。淹水频次分区中,相同淹水频次的区域在空间上离散分布,一次淹水区面积为32.79km~2,在消落带中所占比例优势明显,但累计淹水时长差异同样显著,分别为2 a和26 a,淹水最为频繁的消落带共经历了9次淹水过程;分区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表明,淹水频次越高越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6(MMP-16)、核因子κB(NF-κ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8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96例,将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无BPD组(n=109)和BPD组(n=87)。将BPD组根据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是否需氧分为轻度BPD组(n=28)、中度BPD组(n=30)、重度BPD组(n=29)。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16、NF-κB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MP-16与NF-κB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BPD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BPD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MP-16、NF-κB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MMP-16与NF-κB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BPD的发生与出生体质量、胎龄、有无羊水污染、孕母有无妊娠期高血压、有无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使用或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有无肺出血、闭合或未闭合动脉导管、有无机械通气、是否吸入氧浓度>40%有关(P<0.05),而与性别、胎膜早破史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为28~31周、动脉导管未闭合、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羊水污染、出生体质量为1000~1500 g均是早产儿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BPD体内血清MMP-16、NF-κB水平呈异常升高,可能参与着疾病的发生、发展,BPD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可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直肠癌组织中PTEN和Notch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肿瘤外科确诊48例直肠癌病理组织标本与20例直肠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分析PTEN和Notch1蛋白在直肠癌病理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和Notch1主要表达于直肠癌组织细胞质中,呈现棕黄色;Notch1在直肠癌病理组织中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PTEN在正常组织表达率显著高于在直肠癌组织(P0.05);Notch1在淋巴转移、中底分化及分期为C期患者病理组织中表达率较高(P0.05);PTEN在无淋巴转移、中底分化程度及A+B期患者病理组织表达率较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tch1和PTEN在直肠癌病理组织中表达呈现负相关关系(r=-0.534,P=0.000)。结论:Notch1和PTEN表达失调在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有重要作用;PTEN表达可能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Notch1表达可能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