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结瘤量能直观地反映林木的固氮能力,根瘤是植物根系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退耕还林地内林木结瘤可以为林地培肥和经营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四川省广元、北川、平武和丹棱4个地区退耕地内生长良好的幼龄台湾桤木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结瘤情况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台湾桤木根瘤的外观形态差异不大,结构紧密,呈珊瑚状,直径最小为2mm,最大达到30mm;台湾桤木根瘤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59~132.14g·株^-1;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距树干0~50cm,垂直分布集中在0~20cm土层;50.4%~92.5%的根瘤着生在细根(d≤2mm)上,大体积(15~30mm)根瘤多着生在根颈处;单株根瘤生物量与土壤水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荣丽  李守剑  李贤伟  张健  王鹏 《生态学报》2011,31(1):137-144
由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因管理措施和环境引起的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微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对土壤碳平衡和土壤化学、土壤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4种退耕还林模式--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扁穗牛鞭草草地、柳杉(Cryptameria fortunei)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动态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中的C表现为净释放,其质量残留率符合单指数模型(P<0.01)。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碳(ROC)、总有机碳(TOC)都大于其他3种模式。4种模式下的SMBC对土壤TOC的贡献分别是1.2%-3.3%、0.7%-1.5%、0.8%-2.2%、0.5%-0.8%;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的ROC/TOC大于其他3种模式模式;各模式土壤ROC含量与土壤T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显示,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活性大、易转化,土壤总有机碳的高低决定了易氧化碳的丰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二氧化硅(SiO2)刺激下可引起肺部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及其伴随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然而EGFR信号通路可维持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平衡,因此,我们可以设想EGFR信号通路是否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探讨SiO2是否能诱导人肺上皮细胞(A549)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并且研究EGFR信号通路在矽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549为研究对象,用0(对照组)、50、100、200μg/mlSiO2孵育A549,作用48h后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收集不同时段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E-cadllerin、α-SMA及信号转导蛋白EGFR表达的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A549经SiO2处理后细胞形态由鹅卵石状转变为纺锤型或梭型,形态似成纤维细胞,随着SiO2浓度的升高,E-cad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下调,在200μg/ml组表达最低,α-SMA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上调,200μg/ml组α-SMA表达最高;EGFR蛋白表达上调;50、100、200μg/ml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SiO2可诱导肺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其机制可能与EGF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四川洪雅柳江退耕模式--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HN)、扁穗牛鞭草草地模式(NC)、柳杉(Cryptameria fortunei)人工林模式(LS)、光皮桦人工林模式(H)细根(包括草根)分解过程中土壤酶动态。结果表明:1)HN下的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大,LS下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小,显著低于其他模式(p0.05)。2)HN、NC和LS下的土壤脲酶与细根(包括草根)分解速率显著相关,HN的蔗糖酶、NC的酸性磷酸酶、LS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细根(包括草根)分解速率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除H外,土壤脲酶活性与细根C/N、纤维素绝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除NC外,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细根纤维素绝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土壤脲酶活性与需氧固氮细菌或与真菌数量显著相关,HN下的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H与NC下的土壤酸性磷酸酶还分别与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显示:由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不同生活型植物构成的复合模式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土壤脲酶活性高低能够反映这几种退耕模式细根(包括草根)分解速率的快慢,细根(包括草根)的C/N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真菌、需氧固氮细菌、纤维分解菌及细菌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各国,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提高人类预期寿命的重要障碍。目前临床上主流的分子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还不能完全治愈肿瘤且常常副作用巨大,其中原因较为复杂。而以沙门氏菌抗肿瘤疗法为代表的细菌抗肿瘤疗法具有潜力弥补分子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在肿瘤靶向性上的不足。本文将从目前癌症治疗的困境出发,回顾细菌抗肿瘤疗法的历史,阐述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时代沙门氏菌抗肿瘤疗法的进展,论述其作为下一代抗肿瘤微型机器人的潜力。最终,我们希望在靶向肿瘤治疗领域激发思想火花,克服沙门氏菌抗肿瘤疗法的局限性,推进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航空遥感影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和景观格局分析(Fragstats 4.2)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研究区城市化水平进行量化,选取覆盖研究区典型的“城—郊—乡”样带,进行表层土壤取样,测定总有机碳(C)、全氮(N)、全磷(P)的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城—郊—乡”梯度上变异系数都较大,尤其城区各元素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4.08%、76.95%和81.34%,属于强变异,表明土壤表层C、N、P含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研究区土壤C、N、P含量均表现为城区显著高于郊区的特征,与郊区土壤相比,城区土壤C含量较高,说明人为活动造成城区土壤明显的有机质富集现象。城区土壤P含量高于郊区和乡村,城市化过程加剧了城区土壤P的富集,也使该地区水体(主要是滇池)面临富营养化风险。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提高城市土壤管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昆明市在进行城市绿化时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豆科固氮植物加强生物固氮,目的是提高土壤N含量的同时促进城区土壤丰富的P被吸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以及减轻P对水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