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植物细胞内2种重要的细胞器。由于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被认为是一种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性状,因此,近10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与CMS相关蛋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线粒体相比,叶绿体与CMS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虽然一些研究者在核不育水稻中,观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栽培小麦(AABBDD)、染色体代换系(6V/6A)、易位系(6VS/6AL)、(6VS/6DL)和簇毛麦(VV)的叶片全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栽培小麦、代换系和两个易位系中检测到超过350个蛋白组分,它们的分子量范围是10~110 KD,等电点在4.5~8.6之间。栽培小麦、6V/6A、6VS/6AL、与6VS/6DL之间的双向电泳谱型极为相似,但与簇毛麦不同。在代换系、两个易位系和簇毛麦中检测到了特异蛋白组分16 KD/pI5.0,而在栽培小麦中未检测到该组分,这些结果表明16 KD/pI5.0蛋白可能定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单核小孢子期、二—三核小孢子期蛋白质变化作了分析。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叶片中,有一个33KD/P16.3蛋白组分存在,保持系中没有发现这个蛋白组分。在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二—三核小孢子期,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53KD/P15.5、50KD/P15.7、48KD/P15.6和20KD/P17.5四种蛋白组分存在,而保持系中也没有存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片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五种特异蛋白可能参与育性调控,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特性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镉胁迫下三个萝卜栽培种蛋白质变化的双向电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0.5 mmol·L-1Cd2 处理时,小五缨(XWY)的发芽率下降至92%,并且随着Cd2 浓度的增加,发芽率逐渐降低,在1和5 mmol·L-1 Cd2 浓度处理时,发芽率分别降至83%和67%.象牙白(XYB)则在5 mmol·L-1Cd2 浓度时,发芽率下降.卫青(WQ)在0.05 mmol·L-1 Cd2 浓度时,发芽率已降至83%,1和5 mmol·L-1时则下降至58%.幼苗生长也明显受Cd2 处理影响,在0.05 mmol·L-1Cd2 处理时,3种栽培萝卜的幼苗生长均受到明显影响,并且随Cd2 浓度的增加,生长受抑加重.从发芽率和幼苗生长两种实验结果看,卫青对Cd2 最为敏感.双向电泳结果表明,Cd2 处理后3种栽培萝卜幼苗中蛋白质组分有明显变化.小五缨中,0.1 mmol·L-1Cd2 处理后,有5个蛋白质点消失,15个新的蛋白质点被诱导产生.象牙白中,2个蛋白质点消失,1个蛋白质点含量减少,13个新的蛋白质点被诱导产生.卫青中,12个新的蛋白质点诱导产生,但没有发现蛋白质点消失现象.Cd2 处理后,3种栽培萝卜中,蛋白质合成的变化与幼苗生长受抑存在明显相关性,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探讨萝卜Cd2 害的生化机理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以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单核小孢子期、二—三核小孢子期蛋白质变化作了分析。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叶片中,有一个33KD/PI6.3蛋白组分存在,保持系中没有发现这个蛋白组分。在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二—三核小孢子期,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53KD/PI5.5、50KD/PI5.7、48KD/PI5.6和20KD/PI7.5四种蛋白组分存在,而保持系中也没有存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片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五种特异蛋白可能参与育性调控,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特性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进行优化,完善了宝坻大蒜再生体系,确定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 5.0 g/L+NAA 1.0 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无激素的MS培养基。对再生植株进行细胞学鉴定及田间评估,未发现染色体变异,再生植株田间特性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根箱法对转基因抗虫棉花根部土壤进行分区采集,并采用新建立的土壤中转基因抗虫棉花重组DNA的半定量PCR检测方法对转基因抗虫棉花3个生长时期(播种后40、50和60d)不同根区土壤中内参磷酸果糖激酶(PFK)基因片段、35S-Cry1A构建特异性片段和35S-NPTII构建特异性片段进行分析,探索转基因抗虫棉花重组DNA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播种后第40天、第50天的全部根表、根际及1个非根际土壤样品中检测到磷酸果糖激酶基因片段,第60天的全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磷酸果糖激酶基因片段;第40天、第50天各有2个根表和1个根际土壤样品中检测到35S-Cry1A构建特异性片段,而非根际土壤样品中未检测到35S-Cry1A构建特异性片段,第60天的全部根表、根际及1个非根际土壤样品中检测到35S-Cry1A构建特异性片段,35S-Cry1A构建特异性片段相对量变化与磷酸果糖激酶基因片段基本一致;第40天、第50天和第60天全部根表土壤样品和第60天全部根际土壤样品中检测到35S-NPTII构建特异性片段,而在其他土壤样品中各有2个检测到35S-NPTII构建特异性片段,35S-NPTII构建特异性片段相对量变化与35S-Cry1A构建特异性片段基本一致;35S-Cry1A和35S-NPTII构建特异性片段与内参磷酸果糖激酶基因片段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相似,主要分布在根表和根际土壤中,并随着棉花生长期的推进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