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黄旭  陆红丽  许文燮 《生理学报》2020,72(3):391-398
在生理条件下,消化道的运动主要受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的调节。长期以来,神经系统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平滑肌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者们认为自主神经末梢在平滑肌层形成许多曲张体(varicosity),其中含有神经递质,当神经兴奋到达曲张体时,可以触发递质释放并直接扩散到平滑肌膜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平滑肌反应。近10年来,随着对消化道间质细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人们对神经信息向平滑肌传递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ICC)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阳性(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ositive, PDGFRα+)细胞可通过缝隙连接与平滑肌细胞形成合胞体,介导神经与平滑肌之间的信息传递。其中,嘌呤能神经递质可与PDGFRα~+细胞上的P2Y1受体结合,激活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mall-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K3),使PDGFRα~+细胞超极化,继而这种电活动通过PDGFRα~+细胞与平滑肌之间的电耦联传递给平滑肌,引起平滑肌的超极化和舒张。本文重点综述了近10年关于嘌呤能抑制性神经如何将信息传递给消化道平滑肌的理论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极端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中得到预测为几丁二糖脱乙酰酶的基因(Dacph,PH0499),将其克隆入表达质粒pET15b,并在E.coliBL21_codonPlus(DE3)_RIL中表达获得可溶的Dacph重组蛋白(31.6kDa),TLC分析证明Dacph能够脱去N_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几丁二糖的一个乙酰基,并与氨基葡萄糖苷酶(BglAPh)共同作用水解几丁二糖生成氨基葡萄糖,从而被命名为一种几丁二糖脱乙酰酶。与Pyrococcus horikoshii中外切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共同作用,Dacph可能在嗜热球古菌独特的几丁质降解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Absidiasp.R菌株,通过液体发酵的方法,得到了一种高活性的大豆异黄酮糖基水解酶。该酶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Cellocuse(DE-52)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被纯化了11倍,收率为10.9%;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53kD;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5.0;温度低于60℃,pH在5.0~7.0范围内该酶较稳定,Co2 、Ca2 对该酶有激活作用;Ag 、Cu2 对该酶有抑制作用。当以染料木甙为底物时该酶的米氏常数(Km)为1.3×10-2mol/L。等电聚焦电泳测得其等电点为3.2。  相似文献   
4.
选择内蒙古27个样地采集的10种棘豆属植物54个单株,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对其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所得序列利用ClustalX软件进行对位排列,并用MEGA5.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探讨棘豆属的种间关系与系统进化.结果显示:(1)10种棘豆属trnL-F的变异位点54个,信息位点46个,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1.9%,GC含量变化范围在30.69%~31.50%之间.(2)棘豆属与黄芪属各为一支,自展支持率达99%,支持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3)系统树中小花棘豆的样本自成一支,为相对独立进化;多叶棘豆、砂珍棘豆和黄毛棘豆的样本相互混杂,表明亲缘关系很近,从而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三者归入真棘豆亚属轮叶棘豆组的观点.(4)刺叶柄棘豆的样本不同样地形成2个分支,对其亚属水平上的分类需进一步探讨.(5)缘毛棘豆与阴山棘豆的样本聚成一支,支持将二者归入矮生棘豆组.研究表明,trnL-F序列可为棘豆属下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5.
植物防循御反应中水杨酸与茉莉酸的“对话”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杨酸和茉莉酸是介导植物防御反应的两种重要信号分子。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迥然不同、对PRs以及防御反应的诱导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两者之间存在若干相互拮抗现象,但它们在介导植物防御反应中却又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效应。本文综述了两者关系研究中的一些新进展,并提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有关问题,以期为了解、调控和利用植物防御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茉莉酸类化合物(茉莉酸及其衍生物)可能参与了马铃薯、薯蓣、菊芋的块茎,甘薯的块根以及洋葱、大蒜的鳞茎形成。JA及MeJA均可诱导离体条件下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和马铃薯髓部细胞的膨大。JA诱导细胞膨大是由于蔗糖积累导致渗透压增加以及细胞壁结构变化,从而使其伸展性增加,纤维素的合成起了重要作用,细胞骨架也是JA诱导细胞膨大所必需的。但迄今为止,尚未确定块茎形成的直接诱导物。  相似文献   
7.
在吲哚乙酸不同位点偶联载体蛋白对其抗体特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桂  周燮 《生物技术》1996,6(6):21-25
分别选择吲哚乙醇分子上的C1位羧基和吲哚环上的N位作为偶联载体蛋白的位点,用混合酸酐法和甲醛搭桥法分别合成了两种免疫原IAA—CO—NH一HSA和IAA-N-BSA,并进而制得了对吲哚乙酸侧链识别能力不同的两种多克隆抗体,分别可特异识别甲酯化IAA和游离态IAA;用碳化二亚胺法和甲醛搭桥法分别合成IAA—CO—NH-BSAbIAA—N—OVA两种复合物,以之为包被物,建立了两种IAAELISA。其灵敏度分别为0.35pmol和1.80ppmol;检测范围分别为0.78~800pmol和1.95~2000pmol;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4.45%和4.79%;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5%和1.50%。笔者用这两种ELISA检测了兰花气生根和桑树苗样品中IAA的含量,发现两种检测结果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8.
脱落酸对线粒体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提取大豆(Glycine m ax)黄化子叶的线粒体时,于清洗和悬浮介质中加入ABA,发现40 μm ol/L(±) ABA 对线粒体膜结合Na+ -K+ ATPase 活性及线粒体吸氧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BA 可使16℃与27℃培养的大豆子叶线粒体膜结合Na+ -K+ ATPase Arrhenius图的折点温度分别下降6.3℃和5.9℃,并将该酶的底物动力学曲线由正协同曲线转变为非协同曲线。表明ABA 可降低线粒体的膜相变温度  相似文献   
9.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合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hEPO)是一种能够促进祖红细胞分化发育并进而促进红细胞生成的细胞生长因子,它在临床上可用以治疗某些贫血病人特别是由于慢性肾衰所引起的肾性贫血〔1-3〕.hEPO是一种由16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基化蛋白质.它的前体还带有2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4-6〕。有两对由Cys7-Cys161和Cys29-Cys33组成的二硫键,其糖基化位点为Ash--24。Ash一38.Asn一83和Ser一126〔7-8〕。由于天然来源hEPO的量极少.因此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是当前获得大量hEPO的较好的途径〔9-10〕。我们在前文中曾经报道用单链方法合成天花粉胰蛋白酶抑制荆基因〔11〕以及用单链和PCR相结合来合成绿豆胰蛋白酶抑制荆基因的方法〔12〕.我们在合成hEPO基固(包括带有信号肽的hEPO基因)时也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合成的hEPO基因在大脑杆菌、CHO细胞和昆虫细胞中均得到表达。本文报道hEPO基因的合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   
10.
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水稻颖花开放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水稻颖花的开放是由浆片吸水、膨大并推开内、外颖之间的钩合而造成的。王忠等[1]最早报道颖花因呼吸增强而积累的CO2是促进浆片膨大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用外源CO2或酸溶液诱导水稻开颖的方法。可是,颖花开放之前,其呼吸强度何以能大幅度增加?浆片细胞的吸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