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使用吸量管度量液体样品,尤其在大量重复取样或溶液分装,或处理腐蚀性、有毒样品时,效率低,而且不安全。使用吸球较安全,但效率仍无法提高。用配液器高工效,但价格较贵,且量程局限,配套性较差。我们用实验室常规器具制成一种宽量程配液器,仍使用各规格吸量管,提高了工效。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采用浮游生物 I 型网与 II 型网 , 在象山港进行了浮游动物季节性取样, 结合现场监测环境因子, 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 共得 12 类浮游动物幼体、 75 种浮游动物。象山港浮游动物小型化特征明显 , 平均丰度 3 796.7 ind⋅m–3。周年优势种类是针刺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aculeat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和桡足幼体, 其中 , 针刺拟哲水蚤为时空群落贡献最大物种。 ANOSIM 和SIMPER 分析显示, 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主要判别种类有: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强额拟哲水蚤、伪长腹剑水蚤(Oithona fallax)、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瓣鳃类幼虫。浮游动物群落空间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 港口区以大个体或适高盐为主 , 港底区以小个体和幼虫为主。空间上主要判别种类是 : 强额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和瓣鳃类幼虫。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 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显示, 驱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盐度和 pH, 3 个变量可解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 53.0%, 其中 , 水温是驱动季节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 而驱动空间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盐度和 pH。  相似文献   
3.
王银  朱艺峰  陈芝丹 《生态科学》2011,30(3):301-308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1~2009.8)、万方数据库(1980.1~2009.8)、维普数据库(1989.1~2009.8),以及Scopus(1960.1~2009.8)、Elsevier(52009.8)、SpringerLink(52009.8)和Blackwell(52009.8)数据库,系统收集涉及温度变化导致鱼类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丙二醛(MDA)变化的相关研究,对纳入23篇文献进行了数据提取和Meta分析,并系统评价变温对鱼类抗氧化防御的影响。除GSSG由于研究数太少不能分析外,Meta分析显示:升温显著提高SOD(标准化均数差SMD=1.0,95% CI=0.4~1.7,P=0.001)和GPX(SMD=0.4,95% CI=0.1~0.7,P=0.005)活力,降温显著下调GPX(SMD=-0.9,95% CI=-1.7~-0.1,P=0.025)和GR(SMD=-1.6,95% CI=-2.5~-0.8,P<0.001)活力。升降温对CAT活力和GSH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都会显著增加MDA水平(SMD=1.2~1.4,P<0.006)。不同鱼类、组织和测定方法不是引起研究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但试验设计的变温幅度是产生SOD、CAT和MDA研究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实验开始温度也会引起GSH研究间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5%混合氨基酸注射液中微量组胺(Histamine)的检测,本文提出一种无须大型仪器设备、简便而灵敏的半定量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动物实验法。组胺的检测灵敏度为109g。  相似文献   
5.
电鳐(Torpedocalifornica)的电器官是一种富含突触的组织.将这种电器官的粗制膜悬液与同位素125I标记的β-蝮蛇神经毒素进行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电器官中存在相对含量较高的毒素结合位点,Bmax为1150fmol/mg,KD为2.8×10-8mol/L.响尾蛇神经毒素和β-银环蛇神经毒素对其结合作用的抑制实验显示,前者与β-蝮蛇神经毒素有共同的结合位点,后者的作用位点则不同.提示β-蝮蛇神经毒素结合位点可能涉及一种新的参与突触前递质释放机制的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6.
王银  杜晓燕 《动物学研究》1998,19(6):429-433
以加州电鳐电器官为材料,探索了用去垢剂TritonX-100增溶抽提β-蝮蛇毒素结合蛋白 合适条件,建立了此结合蛋白活性的检测方法,并分析了该结合蛋白与同位素^125I标记β-AgTX的结合性质。  相似文献   
7.
叶文丽  王银  吴孔森  杨新军 《生态学报》2023,43(6):2323-2335
在乡村地域系统人地关系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农户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生态效应研究的核心。本文以陕西省佳县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影像、GIS技术和实地调研获取的微观数据,对1990年以来典型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和分析,从农户种植结构、收入结构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结构对农户生计类型和乡村发展类型进行界定,分析农户生计转型过程和特征,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以生境质量为媒介分析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佳县农户类型和乡村类型演化特征显著。从农户尺度上看,农户生计类型从以粮食主导型为主,逐渐演化为非农主导型为主粮食主导型为辅的组合模式。从乡村类型上看,传统农业型和新型农业型均逐渐演化为非农业型。(2)农户生计转型路径由多元化逐渐转向单一非农化发展,不同农户生计转型过程存在差异,按照转型路径特征可分为4类:持续稳定型、渐进型、调整型和倒退型。(3)生境退化度呈下降态势,从退化等级上看,无退化、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等级面积增加,高度退化等级面积减少,严重退化等级面积降低为0。生境质量呈波动上升态势,从等级上看,占主导的为优等和较差等级,且...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和深度贫困的高度耦合区,长期面临生态治理和生计保障的双重压力,如何协调乡村生态系统与农户生计系统之间的平衡成为区域人地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稳定性概念内涵,以黄土高原佳县为例,采用地理空间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定量评价生态系统和生计系统现状,利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梳理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划分冲突与耦合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冲突关系的成因并提出分类治理建议,以期为区域人地矛盾缓解和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佳县生态系统稳定性整体较高,但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县域生态稳定性格局呈“北部低值成片,南部低值分散”的特征,以道路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表征的人为因素对生态稳定性的影响显著;(2)佳县生计系统稳定性整体处于中等级,农户生计方式已趋于多元,但生计资本仍较为匮乏。多样化的生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生计资本的欠缺,而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对生计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作用仍不容忽视;(3)佳县生态系统与生计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冲突为主,中度冲突、轻度冲突、濒临冲突和勉强平衡四种类型同时存在,勉强平衡区属于生态系统和生计系统稳定性双低的假性平衡,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9.
象山港两种网目网采浮游动物群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10年3月(春)、7月(夏)、9月(秋)、12月(冬),用浮游生物Ⅰ型(网目505 μm)、Ⅱ型(网目160 μm)网同步在象山港进行6站位2重复的浮游动物取样,比较分析了不同时空下两种网目采集的浮游动物群落差异.结果表明:两网间的浮游动物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群落格局都存在极大差异.其中,Ⅰ网的种类数(61种,包括幼虫)、平均丰度(139.0 ind·m-3)和平均生物量(86.1 mg·m-3)显著低于Ⅱ网(分别为84种、3780.2 ind·m-3和191.1 mg·m-3).在优势种中,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墨氏胸刺水蚤为两网共有优势种外,其余优势种完全不同.Ⅰ网未检出周年的优势种,而Ⅱ网的周年优势种是针刺拟哲水蚤和桡足类幼体.相似性分析(ANOSIM)和nMDS排序结果显示,两网群落格局不仅在时空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Ⅰ网群落比Ⅱ网更离散.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进一步揭示,两网群落格局间平均非相似性高达75%以上,造成两网群落时空非相似性差异的主要判别种是:针刺拟哲水蚤、桡足类幼体、强额拟哲水蚤和短角长腹剑水蚤,而这些种均为Ⅱ网的优势种.表明象山港浮游动物调查时以Ⅱ网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孙艳丹  王银  刘丽文  张军  拓胜军  左蕾  沈敏 《生物磁学》2013,(30):5869-5873
目的:观察短暂中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心脏运动同步性的变化,探讨CRT逆重构组与非逆重构组同步性的获益情况。方法:连续选择CRT术后6月以上的患者46例,根据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小≥15%分为逆重构组和非逆重构组。分别于起搏器关闭前及关闭后10分钟超声心动图检查房室间延迟(AVD)、心室间延迟(IVD)、2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rs-12SD)、12节段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cs-12SD)及16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ls-16SD),比较起搏器关闭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中断CRT 10分钟后AVD均减小(非逆重构组P〈0.05,逆重构组P〈0.01),逆重构组IVD减小(P〈0.01),非逆重构组IVD于CRT关闭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室内同步化参数PTcs-12SD、PTrs-12SD、PTls-16SD在中断CRT 10分钟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断CRT10分钟后,两组患者房室失同步均加重,仅逆重构组心室间失同步显著恶化。提示CRT期间,两组患者均可持续获得房室同步性益处,逆重构患者可获得心室间同步性益处;中断CRT10分钟后,两组左心室内同步性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这种无差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