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东昌湖水环境监测资料, 采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指数法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东昌湖各监测点2004-2011年的水质变化和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酸碱度(pH)、溶解氧(DO)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但均符合IV类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总磷(TP)单因子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且三者单因子指数均较高, 以总氮(TN)对水质影响最大。南关桥、西关桥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表明水质趋于恶化。北关桥、东关桥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表明水质趋于好转。2004-2010年各监测点处于轻-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截至2011年各桥均达到中营养水平。东关桥、北关桥富营养化水平高于西关桥、南关桥。  相似文献   
2.
翟胜  梁银丽  王巨媛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344-2348
研究了秸秆、地膜和秸秆+地膜覆盖对日光温室嫁接与未嫁接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不仅能促进雌花分化、缩短成瓜时间、增加单瓜重、提高黄瓜产量,而且能降低畸形瓜比例,提高产品的商品性.其中以覆盖秸秆+地膜作用最明显、增产幅度最大,覆盖秸秆和覆盖地膜次之;嫁接黄瓜的处理效果优于未嫁接黄瓜.此外,地面覆盖对土壤环境也具有重要影响,但不同处理之间差异较大.地温日变化呈单峰曲线,5 cm、10 cm地温的波峰出现在14:30,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波峰推迟出现,峰值也逐渐减小.秸秆覆盖具有降低最高地温和提高最低地温的作用,使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地膜覆盖对最高地温的增幅最大、对最低地温的增幅最小,从而使地温变幅最大;秸秆+地膜覆盖既增温又保温.地面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1),并以秸秆+地膜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次之,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也呈单峰曲线,与5 cm、10 cm地温日变化趋势一致,峰值出现在14:30左右,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10 cm地温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秸秆覆盖与秸秆+地膜覆盖的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小于地膜覆盖与对照(P<0.01),地膜覆盖的土壤容重略小于对照,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渐小.  相似文献   
3.
以东昌湖 6 个湖区为研究对象, 选取挥发酚、氰化物、砷、铬(VI)、铅、镉、石油类 7 项优先污染物, 采用单因子指数以及内梅罗指数法, 对东昌湖污染物年际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挥发酚、砷、铅的单因子指数在 0.001 —0.5 之间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而氰化物、镉、铬(VI)单因子指数在 0.01 —0.1 之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但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水质标准。内梅罗指数在调查年度内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这与石油类单因子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 表明石油类是东昌湖的主要污染物。针对东昌湖的水污染问题, 提出了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和加强宣传教育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表覆盖对温室黄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地表覆盖秸秆、地膜和秸秆加膜对日光温室嫁接和非嫁接黄瓜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与秸秆的株高和茎粗依次比对照增加91、71、57 cm和0127、0.086、0.111 cm,非嫁接黄瓜增幅较小;地表覆盖可增强光合作用,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秸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63、2.08与1.36 μmol·m-2·s-1,非嫁接黄瓜增幅较小;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和秸秆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1.8%和3.15%,而覆盖地膜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了3.8%,非嫁接黄瓜的叶绿素含量变幅较小;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秸秆的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0.98、0.48和0.8 mg TTC·g-1FW,同一处理的非嫁接黄瓜根系活力增幅较小;地表覆盖可增加单株干物重,提高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嫁接黄瓜覆盖秸秆加膜、地膜与秸秆的单株产量比非嫁接黄瓜分别增加16%、5.3%和3.4%.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足迹模型是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自从该模型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广泛关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评价了模型应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生态足迹研究动态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