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摸清辽宁獐子岛潮间带及近岸海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现状和群落受扰动情况,作者于2011年11月中旬在马牙滩潮间带和近岸海区采集大型底栖动物,采用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在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类;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即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多美沙蚕(Lycastopsis augenari)、仙居虫(Naineris laevigata)和短叶索沙蚕(Lumbrineris latreilli);平均生物量为25.76±41.08 g/m2,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平均栖息密度为315.11±160.73个/m2,以多毛类占优势;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17±0.89,0.74±0.17和1.80±1.09.近岸海区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40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优势种包括4种棘皮动物和1种多毛类,即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短叶索沙蚕、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和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vadicola).近岸海区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18.86±152.24g/m2和700.00±471.51个/m2,均以棘皮动物占优势.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40±0.60,0.64±0.19和2.04±0.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不同潮区间和近岸海区不同断面间群落差异显著.ABC曲线分析显示,獐子岛潮间带底质环境受到中度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近岸海区受到轻度干扰,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光棘球海胆(Mesocentrotus nudus)是维持海藻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种,同时也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海胆类。目前对黄渤海地区光棘球海胆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还不足,对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的因素尚不明确。为探明光棘球海胆的捕食者种类及其捕食策略,选择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肉球近方蟹(Hemigrapsus sanguine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4种常见蟹类为研究对象,验证其是否可作为光棘球海胆的潜在捕食者。选用三种不同壳直径的海胆作为实验材料,即小规格12 ~ 15 mm、中规格19 ~ 22 mm和大规格30 ~ 33 mm。分析四种蟹类的捕食策略时使用中、小规格海胆,分析日本蟳的猎物选择时使用三种规格海胆。结果表明,4种蟹类均能捕食小规格海胆,其中,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捕食强度较高;对于中规格海胆,仅有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能捕食。4种蟹类在捕食大、中规格海胆时均会改变捕食策略,表现出相似的捕食行为。日本蟳的捕食选择模式为被动选择,选择性强弱与螯足大小有关,螯足较小的个体更倾向于捕食小规格海胆,而螯足较大的个体对小、中规格海胆的捕食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平背蜞、肉球近方蟹、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均为光棘球海胆的潜在捕食者,并且会根据猎物的情况调整捕食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