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RRSV—PCV2重组病毒的构建及PRRSV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性cDNA克隆作为猪圆环病毒(PCV2)的主要免疫原开放阅读框架2(ORF2)表达载体的可行性,以及利用重组病毒对PRRSV复制转录过程进行解剖.方法 以北美株PRRSV感染性克隆pAPRRS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分别在pAPRRS的ORF1和ORF2间,ORF5和ORF6间,ORF6和ORF7间插入PCV2 ORF2,且对拯救病毒vPCV进行了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vPCV的sgmRNA2.1利用了PRRSV mRNA2的转录调控序列(TRS),形成由PRRSV GP2和PCV2衣壳蛋白组成的sgmRNA2.1.外源基因的插入同时也导致重组病毒启用新的TRS 而产生3条新亚基因组,其中sgmRNA2.2和sgmRNA2.3采用PCV2上的序列来取代PRRSV RNA2本身的TRS;另一条sgmRNA2.4则为非经典型亚基因组,其TRS在PRRSV相应的AUG下游.结论 2株PRRSV-PCV2重组病毒可以稳定传代,为进一步研发PRRSV遗传标疫苗奠定了基础;插入片段上一些类似TRS序列的引入及插入片段(718bp)过长导致PRRSV ORF2 TRS 本身和其两翼序列的RNA结构变化是引起重组病毒遗传不稳定性的最主要原因;PRRSV可以利用TRS样外源序列作为转录启动子,这为进一步解剖PRRSV复制转录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性cDNA克隆作为猪圆环病毒(PCV2)的主要免疫原开放阅读框架2(ORF2)表达载体的可行性,以及利用重组病毒对PRRSV复制转录过程进行解剖。方法 以北美株PRRSV感染性克隆pAPRRS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分别在pAPRRS的ORF1和ORF2间,ORF5和ORF6间,ORF6和ORF7间插入PCV2ORF2,且对拯救病毒vPCV进行了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vPCV的sg mRNA2.1利用了PRRSV mRNA2的转录调控序列(TRS),形成由PRRSVGP2和PCV2衣壳蛋白组成的sgm RNA2.1。外源基因的插入同时也导致重组病毒启用新的TRS而产生3条新亚基因组,其中sgm RNA2.2和sgm RNA2.3采用PCV2上的序列来取代PRRSVRNA2本身的TRS;另一条sgm RNA2.4则为非经典型亚基因组,其TRS在PRRSV相应的AUG下游。结论 2株PRRSV-PCV2重组病毒可以稳定传代,为进一步研发PRRSV遗传标疫苗奠定了基础;插入片段上一些类似TRS序列的引入及插入片段(718bp)过长导致PRRSV ORF2 TRS 本身和其两翼序列的RNA结构变化是引起重组病毒遗传不稳定性的最主要原因; PRRSV可以利用TRS样外源序列作为转录启动子,这为进一步解剖PRRSV复制转录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镉(cadmium,Cd)是环境中常见的一种重金属,Cd^(2+)可以通过穿透血脑屏障,产生神经毒性,从而诱发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的一种有效成分,具有抗癌、抗炎等一系列药理作用,本文探究雷公藤红素对Cd^(2+)诱导的相应神经毒性的影响作用。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膜完整性实验、细胞形态实验探索了Cd^(2+)对小胶质细胞HMC3活力的影响;通过一氧化氮(NO)检测实验、脂质过氧化(malondialdehyde,MDA)检测实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分析了Cd^(2+)的神经毒性以及雷公藤红素对Cd^(2+)诱导的相应神经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Cd^(2+)浓度达到40μmol/L时,对HMC3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7.17±8.23)%(P<0.01,n=5),继续增大Cd^(2+)浓度,细胞活性将进一步降低;当Cd^(2+)浓度达到40μmol/L以上时,HMC3的细胞膜明显受到破坏,并且破坏作用与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随着Cd^(2+)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开始变化,贴壁效果变差。Cd^(2+)使HMC3细胞释放的NO量显著增加,而雷公藤红素能够有效地抑制Cd^(2+)诱导的HMC3细胞NO的释放;Cd^(2+)使HMC3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增加,加入10^(-7) mol/L雷公藤红素后,MDA的释放量显著减少;Cd^(2+)会使p-PI3K蛋白含量增加,而加入了雷公藤红素(10^(-7)、10^(-6) mol/L)后,p-PI3K蛋白和p-AKT蛋白的激活均被抑制,从而抑制了细胞凋亡。综上所述,雷公藤红素能够抑制Cd^(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毒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制定耐药判定标准的意义在于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解释,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最佳的给药方案对动物进行治疗,是控制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制定耐药判定标准的机构,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是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以及欧盟药敏试验标准委员会两大机构。中国耐药性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借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所设立的耐药判定标准。2017年,在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和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成立了华人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近年来,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带领下,各研究机构人员在耐药判定标准及耐药性监测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控制中国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耐药判定标准的定义和意义,为微生物研究者提供基本的理解;然后分别综述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与欧盟药敏试验标准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并比较两者在兽用抗菌药物耐药判定标准制定上的差异;最后对中国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和耐药判定标准制定方面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总体来说,中国在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控制方面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已经制定的许多耐药判定标准对控制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许多兽用抗菌药物缺乏相应的耐药判定标准,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在未来找到更加快速、简便和准确的方法,不断填补、更新兽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透明质酸(HA)联合诊断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9例结缔组织病合并ILD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合并ILD组),以单纯结缔组织病患者67例,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作为单纯结缔组织病组和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血清KL-6、MMP-7和HA,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结缔组织病发生ILD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三组血清KL-6、MMP-7和HA水平有差异(P<0.05),合并ILD组患者血清KL-6、MMP-7和HA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结缔组织病组和对照组(P<0.05),单纯结缔组织病组患者血清KL-6、MMP-7和H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KL-6、MMP-7、HA等三指标及粉尘接触史均是结缔组织病发生ILD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 ROC分析显示: 血清KL-6、MMP-7和HA等三指标诊断结缔组织病发生ILD的AUC(0.95CI)分别为0.715(0.439~0.988)、0.702(0.440~0.959)、0.711(0.500~0.919),三指标联合应用的AUC(0.95CI)为0.811(0.705~0.913),诊断效能较高。结论:结缔组织病合并ILD患者血清KL-6、MMP-7及HA升高,联合应用诊断可提高对ILD的诊断效能,为早期诊断ILD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株地衣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的研究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从皖北盐碱地土术中分离到011菌株,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以及胞外碱性蛋白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1菌株符合地衣芽孢杆菌种的特征,但该菌芽孢端生、孢囊膨大、中度耐盐、高度耐碱,可在NaCl浓度为13%和pH11的培养基中生长,这些特征又不同于该种几个模式株,因而将011菌株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的一个亚种,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砀山亚种(Bacillus licheniformis subsp.dangshanensis)。该菌在发酵培养基中能产生较高产量的胞外碱性蛋白酶(725u/mL)。酶的最适作用条件:60℃、pH9.0,该酶在pH6.0-11范围内稳定。  相似文献   
7.
D-苯丙氨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后使用紫外与5-FU复合处理及Nd:YAG倍频脉冲激光辐照等方法对D-苯丙氨酸产生菌Pseudomonas putida JS-01进行诱变,筛选到一株稳定高产的D-苯丙氨酸产生菌1003。对底物5-苄基海因的转化率由55.3%上升到85.5%,提高率为54.6%。较高的底物浓度亦能保持较高的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单链RNA,通过裂解互补的mRNA或抑制mRNA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microRNA不仅可以调节IL-1β、IL-6、IL-8、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反过来也可以被这些炎症因子调控,形成复杂的信号通路网,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microRNA与IL-1β、IL-6、IL-8、TNF-α等炎症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对免疫、炎症反应和癌症等疾病的影响,以期能为相关疾病的研究、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皖北盐碱地土样中分离到 0 1 1菌株 ,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以及胞外碱性蛋白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0 1 1菌株符合地衣芽孢杆菌种的特征 ,但该菌芽孢端生、孢囊膨大、中度耐盐、高度耐碱 ,可在NaCl浓度为 1 3%和pH1 1的培养基中生长 ,这些特征又不同于该种几个模式株 ,因而将 0 1 1菌株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的一个亚种 ,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砀山亚种(Bacilluslicheniformissubsp .dangshanensis)。该菌在发酵培养基中能产生较高产量的胞外碱性蛋白酶 ( 72 5u/mL)。酶的最适作用条件 :60℃、pH9.0 ,该酶在pH6.0~ 1 1范围内稳定  相似文献   
10.
哲罗鱼消化系统器官发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形态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期(水温7~8℃)和胚后期(水温3~14℃)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受精11d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受精18d肝原基出现,U型胃雏型形成。受精30d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破膜8d后,齿形成,肛门与外界相通,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U型胃、肠和肛门。破膜16d,胰及瓣囊出现,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24d后,鱼体开始上浮,主动摄食,由内源性营养转向混合性营养。破膜30d后,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功能和结构逐步发育完善,鱼体由混合性营养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舌齿和下颌齿分别为双排,胃腺发达,形成网状结构,幽门盲囊较多,肠为直行,肝和胰为相互分开的独立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