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漆酶的草菇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Bavendamn反应和愈创木酚滴定法为初筛方法,从18株草菇中筛选高产漆酶菌株.结果表明,在加入了0.4mmol/L鞣酸的Bavendamn培养基平板上,通过所显颜色深度及显色圈直径选出13株强阳性菌株;以愈创木酚滴定法筛选出5株显色时间较短且显色较深的菌株.最后,通过液体发酵复筛,测得V123菌株酶活最高,培养8d其漆酶达78U/mL,其次是V8菌株活力为65U/mL.V123和V8可作为草菇中漆酶的高产菌株供以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ECBP21是我们从白芷悬浮培养细胞外纯化及cDNA克隆的一种钙调素结合蛋白(CaMBP),亦是植物中首次报道的细胞外CaMBP。本实验以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ECBP21蛋白为抗原,制备了高效价特异性抗体;随后,利用免疫组化及金标定位技术,研究了ECBP21蛋白组织特异性分布及亚细胞定位。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CBP21在白芷各组织中均有分布,但在叶、花、花序轴中较多,而在根中较少,并且ECBP21在细胞中多分布于细胞壁区域;免疫胶体金电镜定位结果显示:在白芷花序轴细胞中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壁,表明ECBP2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区域,从而首次为细胞外CaMBP(ECBP21)的胞外存在提供了直观证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初步信息。  相似文献   
3.
应用Pichia pastoris酵母表达了犬冠状病毒大熊猫野毒株(CCV DXMV)S蛋白主要抗原区基因片断。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CCV DXMV株S1基因片断,并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中得到pTS1。用KpnI和Notl双酶切pTS1回收目的基因S1定向克隆到pPICZCαA中,构建出重组质粒pPICZCαAS1。将pPICZCαASl用SacI内切酶线性化后,电转化感受态GS115酵母细胞,用PCR法筛选阳性重组子。用1%的甲醇诱导重组酵母菌,取培养物上清进行重组蛋白的检测。结果重组酵母菌培养物上清用SDS-PAGE电泳可检测到相对分子量为106kDa大小的重组蛋白,Westem-blot证实该重组蛋白可以与CCV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血清学反应。凝胶薄层扫描分析表明,3株重组酵母菌在1%甲醇诱导144h后,重组蛋白S1表达量约占培养物上清总蛋白量的6.6-8.6%左右。用重组蛋白S1免疫BALB/C小鼠3次后,小鼠血清CCV中和抗体可达1:8-1:16,表明重组S1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
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豆激酶纳是从日本传统食品纳豆中发现的一类具有溶栓效果的蛋白酶,由于其具有安全,高效,作用时间长,易吸收,廉价等优点,现在正成为一个开发治疗血栓类疾病药物的研究热点。从本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高溶栓的纳豆杆菌N07出发,提取总基因组DNA,利用PCR手段扩增获得了纳豆激酶长为825bp的成熟肽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aA-NK,经EcoR I、Xba I双酶切、PCR、测序验证得出重组表达质粒上的外源基因即为825bp的目的片段;将重组质粒pPICZaA-NK用内切酶Sac I线性化后电击导入毕赤酵母X33,通过含Zeocin的YPDS平板筛选获得重组酵母。重组酵母在BMMY培养基中发酵培养,用1%甲醇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发现发酵上清具有纤溶活性,经硫酸铵盐析、透析、Sephadex-G50过柱等步骤分离得到纳豆激酶蛋白,进行SDS-PAGE鉴定表明,表达的纳豆激酶蛋白分子量为27KD。以尿激酶为标准,实验所得纳豆激酶发酵上清液溶栓活性约为195U/mL。成功的将纳豆激酶成熟肽基因在毕赤酵母X33中表达,为纳豆激酶基因工程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开垦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并对动物群落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功能多样性恰恰能体现环境或干扰胁迫导致的群落结构差异。但有关啮齿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我们在2018至2020年的4月、7月和10月利用铗日法对开垦区和未开垦区的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选择并量化了与其营养、生活史、生理、形态及活动节律等相关的5个功能性状,以探讨开垦对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以及性状组成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开垦区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未开垦区,开垦改变了啮齿动物群落性状组成;(2)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与蛰眠、繁殖周期和食性等功能性状显著相关;(3)开垦区春、秋季群落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高于未开垦区,各季节群落功能离散度显著高于未开垦区;而未开垦区夏季群落功能丰富度高于开垦区,秋季群落功能均匀度高于开垦区;(4)开垦区和未开垦区群落功能丰富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二者在不同季节间差异较大;开垦区群落功能均匀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功能离散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二者在季节间差异均较小;未开垦群落功能均匀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功能离散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二者在季节间差异均较大。上述结果说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与土地开垦和季节相关联,开垦会从啮齿动物群落的生态空间利用程度、资源利用、种间竞争及生态位等方面影响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扫描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患者行髋关节X线正位扫描,观察组行髋关节正位64排螺旋CT扫描,两组均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2年的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结果:两组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对照组股骨头坏死5例(22.73%),骨不连6例(27.27%);观察组股骨头坏死1例(3.70%),骨不连1例(3.70%),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能够全面、准确显示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es,PL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5例PL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7岁,最大78岁,最小34岁。其中,男45例,女30例,男:女为1.5:1。75例患者中表现为发热者69例(92.0%)、寒战28例(37.3%)、右上腹痛66例(88.0%),伴恶心呕吐者28例(37.3%),黄疸15例(20.0%),肝肿大8例(10.7%)。有糖尿病病史患者28例(37.3%)。胆系疾病(78.7%)是本组资料主要的易患因素,其中53例患有胆囊炎(70.7%)。外周血白细胞增高67例(89.3%),血红蛋白降低41例(54.7%),白蛋白降低46例(61.3%);75例患者转氨酶升高58例(77.3%)。肝右叶单发脓肿多见(75例患者中36例,占48%)。51例B超确诊,24例行B超+CT或CT检查。48例行穿刺液细菌培养及25例血培养,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要病原菌。平均住院天数为19天,多数患者经皮下肝脓肿穿刺或置管引流而好转,1例漏诊为肺炎,2例患者反复入院,1例因菌血症死亡。结论:PLA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最为常见;多为肝右叶单发,部分患者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降低。糖尿病为PLA最常见基础疾病,胆系疾病是主要的易患因素。肺炎克雷伯杆菌是本组PLA患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PLAM患者的临床特点、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PLAM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疾病,几乎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反复气胸及乳糜胸。病理特征显示未成熟平滑肌样细胞在细支气管壁、肺泡壁、淋巴管壁和血管壁周围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增生PLAM细胞Desmin、SMA、Vimentin、HMB45均呈阳性表达,部分细胞ER及PR阳性。结论:PLAM在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学上有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HMB-45阳性具特异性。由于肺部广泛病变,预后较差。对PLAM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今后尚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腐败的玉米秸秆上分离得到一株能够发酵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弯颈霉属的柱孢弯颈霉菌株syzx4, 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使用Plackett-Burman法对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产酶显著性分析, 培养基组分对β-葡萄糖苷酶生产影响的排序为: 气爆秸秆粉(TCS)>KH2PO4>黄豆饼粉(SM)=(NH4)2SO4。响应面模型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为: TCS 25.72 g/L, SM 6.82 g/L, KH2PO4 1.90 g/L, (NH4)2SO4 3.21 g/L, 其余成分保持原始浓度。在30 °C发酵8 d, 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可以达到2.21 U/mL。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发病初期表现为轻度乏力、腹胀等症状,后期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随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然而,目前研究尚未完全明确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因此,建立肝硬化动物模型,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探索肝硬化的防治手段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由于动物与人类种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若要完全模拟肝硬化的病理特点制备实验动物模型是非常困难的。为深入了解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特点,本文将对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