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心钠素(ANF)、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CHF患者,按NA分级;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查BNP和ANF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查Cys C。比较不同心衰等级以及不同BNP水平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CHF患者血浆BNP、ANF、CysC水平与对照比较显著升高(P<0.05),并随NYHA等级增高而升高(P<0.05)。与BNP<400pg/ml组比较,400pg/ml≤BNP<800pg/ml组和BNP≥800pg/ml组心力衰竭患者Cr、BUN水平显著增高(P<0.05);相反地,HDL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血浆B型利钠肽(BNP)、心钠素(ANF)及胱抑素C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测定其含量的变化,对CHF患者的诊断、评估及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 (eupantotherian)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赤霉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加热、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及DEAE-Sephadex A-50柱层析的方法,提纯了赤霉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纯酶比活力为2640U/mg蛋白,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76nm,为Mn-SOD,由二个亚基组成,亚基分子量为14.5kD。此外还报道了该酶的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KCN、H_2O2和SDS的选择性反应引起的SOD同工酶谱带变化即可鉴别粗抽提液中的SOD同工酶类型;用这种方法对五株不同种根霉的鉴别实验表明,它们均不同程度地含有Cu,Zn型和Mn型两种SOD,前者约占80%左右,后者只占20%左右。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样品中SOD活性测定结果与在同工酶谱上的鉴别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用 PCR方法构建了一个不能形成二聚体的 C端缺失半胱氨酸 57的 h ITF突变体 .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p GEX- 4T- 1中 ,ITPG诱导表达 ,融合蛋白经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 ,凝血酶酶切和 Sephacryl S 1 0 0纯化 ,得到突变体蛋白 .SDS- PAGE,氨基酸组成 ,飞行质谱 ,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结果与期望值一致 .研究表明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有所降低 .对胃蛋白酶作用的稳定性降低 .  相似文献   
6.
根据正型标本的印痕和翻制的模型,重新研究了产于辽宁阜新新邱阜新组的早白垩世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1947)。对照Shikama(1947)的原始描述,将E.niinomii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下臼齿从m1到m3逐渐变小;下三角座和下跟座的高差不是很大;下臼齿的齿尖钝;下原尖比下前尖和下后尖大,并且下前尖和下后尖高度相近;可能有5个前臼齿,并且p3不明显变小。这些特征组合足以将该属与其他的白垩纪真兽类相区别,因此认为Endotherium niinomii是一个有效种。  相似文献   
7.
三叶因子家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叶因子家族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P结构域的蛋白质家族, P结构域包含6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及精氨酸、甘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半胱氨酸残基以Cys1-Cys5, Cys2-Cys4, Cys3-Cys6连接形成三个链内二硫桥.已发现多种含有P结构域的多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TFF1/ pS2、TFF2/SP及TFF3/ITF,在正常组织中其主要表达位点分别为胃基底和胃体(TFF1/pS2)、胃窦深部的小凹(TFF2/SP)及小肠和大肠杯状细胞(TFF3/ITF).TFF可能具有维持粘膜屏障和促进溃疡治愈的功能.TFF含有α折叠(α-helix),β片层(β-sheet).三叶因子家族多肽的作用机理仍处于猜测阶段,现有与粘蛋白共同作用和与受体作用两种假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几种纤维素和无机吸附载体对青霉素酰化酶的吸附作用及其固定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EAE-纤维素、EYI-纤维素、微晶纤维素、CM-纤维素、羟基磷灰石、中性氧化铝、硅藻土及粉末状膨润土对青霉素酰化酶都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比活分别在1.47~19.43u/g之间,活力回收率为16.3%至84%,几种固定化酶的最适pH均较游离酶低,且其操作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胞外青霉素酰化酶的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芽孢杆菌产胞外青霉素酰化酶发酵液经硫酸铵分级抽提及Sephadex G-100、羟基磷灰石、DEAE-纤维素DE52等层析步,提纯了青霉素酰化酶,得到电泳均一的酶制剂,纯酶比活力约为25U/mg蛋白,纯化49倍,活力回收58%,经PAGE及SDS-PAGE测知该酶不含亚基,其分子量约为140kD。该酶最适pH为9.0,最适温度47℃,用底物NIPAB测活,其Km值为6.2×10^-4mol/L  相似文献   
10.
人小肠三叶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技术将人小肠三叶因子(hITF)基因重组入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了融合蛋白GST-hITF的重组表达质粒pGTF,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凝血酶切和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纯化的hITF蛋白。测定了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及其对酸和蛋白酶的抗性。Western印迹表明重组蛋白具有hITF的抗原性,并对大鼠胃溃疡具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