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杜仲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重要的水土保持经济树种,为了阐明人工杜仲林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特征及其与降雨特征的关系,2002-2005年在典型的杜仲人工林设置径流小区,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研究区主要以降雨量(R)<25 mm、降雨强度(I)<5 mm·h-1的降雨为主;2)降雨量(R)、降雨量与降雨强度的乘积(R·I)、降雨侵蚀力(R30)与土壤侵蚀量和径流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对特定的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侵蚀进行预测的时候,用R30进行预测比用R·I更接近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降雨影响因子的内涵;3)对杜仲人工林径流深(Rd)与降雨侵蚀力(R30)的乘积(Rd·R30)与土壤侵蚀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二者达到极显著线性相关性(r=0.685,P<0.01),比单一用径流进行坡面侵蚀预测更符合水蚀产沙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雪峰山西南支脉丘陵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及其特性 ,研究了 2 6个典型森林群落的结构及组成特点。区域内共有植物 1 6 2科 4 0 5属 75 9种 ,主要为热带分布及亚热带分布 ,其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具有明显的过渡与交汇特征 ,与其联系最为广泛的是滇、黔、桂区 ,同时与华中、华南、华东区的联系亦非常密切。从生活型来看 ,高位芽占的比例最大 ,中高位芽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为区域内群落乔层的主要组成种类。在层片结构上 ,森林植物群落除暖性灌丛外 ,都具有乔木层层片、灌木层层片、草本层层片和苔藓地被层层片 ,常绿阔叶中高位芽层片为乔木层主要层片 ,并多构成群落的建群层片。 2 6个群落可分为 7个植被类型 ,分别处于群落的 4个演替阶段。这些群落分别具有保护原有结构功能和研究天然林恢复规律的价值。群落中的主要种类 ,乔木层有黔桂润楠、甜槠、枫香、青冈栎 ,灌木层有杜茎山、木、羊角杜鹃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慈利县女儿寨小流域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小流域治理的总体减沙效应.结果表明:小流域年降雨量差异较大;小流域降雨年内时间分布极为不均,集中性较大,主要集中在汛期(4-8月).小流域年径流变化较大,且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径流集中是该小流域径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径流(Qi)与降水(Pi)之间呈明显的一元线型关系.小流域的年输沙模数与年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小流域年内产沙也高度集中,且与降水、径流关系密切,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由汛期的强降水引起.小流域的年输沙模数与现存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率有关,在降雨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现存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输沙模数均呈减小之势.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长江防护林生态防护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湘中丘陵区和湘西北山区长江防护林进行长期定位观测 ,分析了湖南省长江防护林主要类型林分生态防护功能及其生态效益。定位研究以荒山为对照 ,结果表明 ,有林地坡面年产流量明显降低 ,在湘中丘陵地区降低 3 3%~ 17 16 % ,在湘西北山区降低 8 0 1%~17 4 2 %。更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 ,在湘中丘陵区和湘西北山区 ,有林地比荒山的土壤涵水量分别高 4 7 1%~ 119 6 %和 4 3 0 %~ 10 8 7% ,有林地比荒山的土壤渗透率分别高 90 9%~ 131 8%和 2 95 6 %~ 4 5 6 5 4 % ,而有林地坡面产沙量也明显低于荒山 ,为荒山的 15 3%~ 35 7%。在各类型林分中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混交林其坡面产流量、产沙量以及输沙率均明显低于其它纯林林地 ,其林地涵水量和土壤渗透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林分。可见在长江防护林中混交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明显优于纯林。通过估算 ,湖南省长江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每年为 35 0 1亿元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时域反射仪(TDR)定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土壤蓄水量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时段内土壤水分呈低-高-低的单峰变化.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显著,且不同季节变化规律各异:根据土壤水分的季节消长和物候变化趋势可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土壤水分积累期和消耗期;按降雨量的季节分配可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干季和湿季两个时段.土壤蓄水量与大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饱和水汽压差(VPD)、降雨量(R)显著相关(P<0.05),降雨量是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其次是大气温度.次降雨后土壤水分损失率与干旱天数呈显著的双曲函数关系(P<0.05),土壤蓄水量与雨后干旱天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在次降雨后的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损失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