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苯酚羟化酶基因特异引物检测苯酚降解菌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根据苯酚羟化酶基因高度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该基因的特异PCR引物。采用该特异引物从苯酚降解菌醋酸钙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calcoaceticus)PHEA 2的总DNA中扩增到唯一一条大小为 684bp的片段。该DNA片段与已知的A .calcoaceticusNCIB82 50的苯酚羟化酶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84%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98%。对苯酚和非苯酚降解菌株的PCR扩增结果表明 :所有苯酚降解菌均能扩增出 684bp的特征片段 ,而非苯酚降解菌则无PCR条带。对炼焦废水中的细菌群落进行PCR扩增和生化特性检测表明 :显示 684bp特征片段的菌株均具有苯酚降解特性。上述结果表明 ,利用苯酚羟化酶基因的特异引物可对环境中的苯酚降解菌株进行准确快速的PCR检测。  相似文献   
2.
大麦×小麦杂种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Ant-13大麦×中国春小麦未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细胞,再生植株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发现在这三个不同分化和发育阶段中都存在着混倍体现象。但随着分化和发育过程的进行,混倍体程度越来越小,正常双单倍体细胞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再生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的有丝分裂开始到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染色体行为的异常现象,从而形成败育花粉,造成杂种不孕。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小孢子时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将常规有性杂交,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培养,杂种试管苗无性繁殖,和杂种愈伤组织及试管苗的染色体加倍等环节相结合,由普通小麦x簇毛麦的极少数杂种幼胚在半年时间内获得了上万株杂种植株,并从中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双倍体种子。经人工接种鉴定,这个双倍体对白粉病免疫,已被用做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中间材料。与此同时,在实验室内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杂种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前者已经过30余次继代,保存了近2年半的时间,仍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分化能力;后者也已经历了20几次继代,保存了2年,仍可不断增殖。  相似文献   
4.
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浚明 《遗传》1983,5(1):41-44
迄今为止,植物育种家用以获得遗传变异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杂交,二是诱发突变。不断探索创造遗传变异的新途径,以便扩大变异的来源,丰富选择的基础,是当前植物改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关于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能够引起变异的发现,看来有可能使组织培养逐渐发展为遗传变异的一个新的来源。对此固然不能乐观过早,但也不应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杜仲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仲的研究与开发李浚明,陈光友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珍贵子遗树种,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其中尤以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最多。然而,由于杜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寒力,在全国其他很多省区,如吉...  相似文献   
6.
7.
杜仲叶片和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实验以5~6年生杜仲叶片及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了杜仲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接种于补加NAA(2.0~4.0 mg/L)或BA(1.0 mg/L)+NAA(2.0~4.0mg/L)的MS培养基上的叶片和叶柄,经21~28d培养后,脱分化形成绿色或浅绿色致密愈伤组织,频率达到70%以上。绿色致密愈伤组织在补加BA(2.25~2.75 mg/L)+NAA(0.15 mg/L)的MS培养基上经过1~2次继代之后,即出现茎芽分化,频率在15%以上,只是其中许多都是畸形苗,正常苗频率较低。此问题尚在研究之中。选择生长健壮的再生植株,切除其基部愈伤组织,然后将切口浸泡在250mg/L无菌ABT生根粉溶液中3~5sec,再插入1/4强度无激素MS培养基中, 2~3周后,在苗基部长出1~3条白色粗壮的不定根,生根频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8.
1988年以来,小麦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重要进展[1—7],但成功还仅限于少数基因型,因此,为了建立和不断完善小麦及其他禾谷类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技术体系,还有待在更多的基因型中进行探索。在小麦远缘杂种系统中,1990年王铁邦等[8]培养小-偃麦原生质体获得成功。本文报道由普通小麦-簇毛麦杂种悬浮细胞和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结果。材料和方法起始材料取自本实验室继代保存近2年的小-簇麦杂种(2n=4x=28)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是由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农大146”)×簇毛麦…  相似文献   
9.
栽培大麦×普通小麦属间杂种的无性系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中首先由栽培大麦×普通小麦的杂种幼胚诱导出愈伤组织,经过若干次继代培养,再由愈伤组织诱导出再生植株。采用此法在半年时间内由最初接种的一个杂种幼胚获得了上百株杂种植株。在愈伤组织细胞、再生植株的根尖细胞和中期Ⅰ花粉母细胞中,都看到了不同染色体数的镶嵌现象,其中在愈伤组织细胞和根尖细胞中还看到了染色体的自发加倍现象。在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中出现了明显的无性系变异,这种变异既发生在不同植株之间,也发生在同一株的不同分蘖之间。杂种愈伤组织经过15个月的保存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分化能力,只是生长速度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大麦诱发基因突变的遗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植物诱变育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大麦为材料,探讨了种子经诱变处理后诱发基因突变的遗传类型。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穗原基细胞在一次诱变处理中所发生的突变数目的不同,由于突变在原基细胞间以及在同一原基细胞染色体上分布的不同,以及由于突变方向的不同,发生在原基细胞内的突变可分为单位点突变和多位点突变两大类。两者或可出现在M_1穗水平上,也可出现M_1植株水平上。而后者又可分为:1.嵌合突变;2.复突变;3.等点突变三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再分为若干类型。总计起来,我们将发生在穗原基细胞内诱发的基因突变共分为12种可能的遗传类型。 本文对上述的若干诱发突变的遗传类型给出了实例。我们希望这项研究将不仅有助于对诱发突变遗传现象的深入了解,而且能为合理地筛选和利用突变体提供某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