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我国滇池分离、培养获得2株超微真核藻,对其进行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藻株在细胞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具麦可属(Mychonastes Simpson&Van Valkenburg)特征,细胞壁2层,外层细胞壁表面具不规则肋网和典型的暗-明-暗结构;具备一套简单的细胞器,包括细胞核、不具蛋白核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各1个,叶绿体周生、杯状,占据细胞大部分体积;以似亲孢子方式繁殖.结合18S rRNA序列分析,将其归为麦可属,属于绿藻纲、绿藻门,是该属在我国淡水湖泊的首次描述.  相似文献   
2.
细菌DC10的溶藻作用及环境因子对该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云南滇池分离获得溶藻细菌DC10, 该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它能强烈地溶解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 FACHB 102)等6种蓝藻及月芽藻 (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 FACHB 271) 等2种绿藻. 试验发现, 该菌通过分泌某种物质来溶解藻类, 较低的温度以及黑暗条件有利于细菌溶藻, 不同浓度的氯化钙、硝酸钠对该菌的溶藻作用有一定影响; 不同pH条件下, 溶藻作用的强弱依次为: pH 4 > pH 9 > pH 7 > pH 5.5. 发展利用该菌进行水华控制的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华蓝藻生物质对沉水植物五刺金鱼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蓝藻水华不同的生物质形式对金鱼藻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的不同生物质形式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金鱼藻的生长。在促进金鱼藻植株的长度增长方面,干燥蓝藻的作用最强,新鲜蓝藻次之,腐烂蓝藻作用最弱,但都比对照增长显著。而在促进金鱼藻植株鲜重增长上,干燥蓝藻和新鲜蓝藻的作用几乎相同,为最为明显的;腐烂蓝藻次之;而对照植株的鲜重先增加后下降。在促进金鱼藻分枝上,新鲜蓝藻的作用最强,干燥蓝藻和腐烂蓝藻次之,对照的分枝随时间也逐渐增加,但是要比经过蓝藻处理的试验组少。测定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干燥蓝藻处理的金鱼藻的光合活性最高,新鲜蓝藻处理组次之,腐烂蓝藻和对照组最低。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华蓝藻生物质在为金鱼藻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或生长促进物质)之时,也产生了一些抑制因素,抑制了金鱼藻的生长。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的协同作用,最终表现在不同生物质对金鱼藻的生长促进作用的差异性上。  相似文献   
4.
以鱼腥藻为材料,研究了外源Ca^2 对模拟微重力环境中微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培养基中的Ca^2 浓度可减轻由模拟微重力造成的膜透性增大,有助于稳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同时,外源Ca^2 降低了藻细胞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以荧光参数Fv/Fm 表示)下降的由度,表明外源Ca^2 对模拟微生重力环境下鱼腥藻细胞光合作用的损伤,有良好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5.
Researcheswithaquaticorganismsunderspaceconditionsbe camemoreandmoreimportant.Thedevelopmenttowardsthecon trolledecologicallifesupportedsystems(CELSS)requiresunderstand ingofembryogenesis ,ecophysiologyandecologyingeneral.Loachisasmallanimal,adaptabletoenvironment,anditsdevelopmentisrapid ,providingthepossibilityofhavingallthedevelopmentalpro cessduringtherelativeshorttimesofspaceflight.Therefore,ithasbeenregardedasabiologicalsystembywhichwecouldbetterunder standthedevelopmentalprinciples.It…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藻细胞复苏过程中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细胞生理特性的变化,在连续升高温度条件下,比较了在不同N:P值的培养基中复苏藻细胞的丰度、藻群落组成动态、藻光合活性变化,同时检测了这一过程中藻细胞中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共检测到7门,62种藻,表明太湖的底泥可以作为"种源",为藻细胞的复苏提供"种子"。6℃时蓝藻就能够萌发复苏,16℃左右是最适宜藻细胞复苏的温度。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底泥中复苏蓝藻的光合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一直增加,表明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蓝藻从底泥中的萌发和复苏;但是复苏的绿藻和硅藻的光合活性一直处在被抑制状态。低N:P值培养基中复苏的藻细胞丰度远远大于其他2种培养基中复苏的藻细胞丰度,低N:P值能够显著性的激发藻细胞从底泥中的复苏。同时,低N:P比培养液中复苏藻细胞的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都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液中复苏藻细胞的ATPase活性;16℃时2种ATPase活性的骤然升高与最适宜藻细胞复苏的温度相吻合,而且这个温度提前于复苏藻细胞显著增加的温度(21℃)。此外,复苏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都呈现显著性的线性相关(*P<0.05)。因而,藻细胞中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恢复和升高,对推动藻细胞从底泥迁移到水柱中的萌发和复苏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几条黑臭河道治理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上海市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城市化的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城市水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据上海市2003年水资源公报反映:全市16条主要骨干河道中,Ⅱ、Ⅲ类水断面占13.11%,Ⅳ类水断面占28.17%,V类和劣于V类水断面占58.12%[1].  相似文献   
8.
利用神舟8号飞船的SIMBOX发射机会,对真实微重力影响裸藻光合作用活性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微重力降低了光合活性(Fv/Fm),提高了细胞内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显示微重力降低了叶绿素荧光强度,但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的形状(O-J-I-P)没有改变.在微重力处理下裸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和光合作用性能指数(PIABS and PICS)都明显降低,但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和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o/RC)都明显升高.77K低温荧光光谱实现微重力改变了能量在PSⅠ和PSⅡ之间的分配并出现了红移现象.这些结果表明真实微重力降低光合作用的活性有可能通过两个途径,即抑制裸藻抑制光合电子传递中PSⅡ的受体端和改变PSⅠ的结构从而引起流向PSⅠ的能量传递减少.  相似文献   
9.
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水库蓝藻水华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微囊藻群体形成,在水体表面的聚集是形成水华的重要策略之一。微囊藻群体形成有效抵御了草食性动物摄食、病毒、细菌的侵害,耐受不良环境因子(紫外辐射、高光强、重金属等)能力显著增强。文章探讨了野外微囊藻群体占优势的机制并综述了影响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外源因子及作用机理,包括非生物因子(营养、温度、光照、重金属、微囊藻毒素、乙醛酸)、生物因子(草食性动物、细菌、鱼类、藻类)。基于现有研究,本综述还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1)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协同效应对藻类形态影响研究; (2)人类活动对浮游藻类形态及动态的影响研究;(3)藻类形态对沉水植物的响应在未来淡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 (4)促进藻类群体形成的胞外多糖分泌在未来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培养模拟了高密度刚毛藻聚积腐烂过程,研究了刚毛藻在不同腐烂时间段下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和附着微生物的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在40d的分解实验中,刚毛藻生物量(干重)减少,且表现为前期损失快,后期损失减缓的趋势。在实验结束时(40d),干物质残留率为43.15%,质量损失了56.85%。在刚毛藻分解过程中, DOM在7—10d内快速释放达到最大值,而后降低。DOM的组分也变得复杂,荧光峰从区域Ⅰ、Ⅱ和Ⅳ逐渐转移到区域Ⅲ和Ⅴ。大量的简单芳香蛋白,如酪氨酸类物质被微生物转化为各种代谢物,并产生了腐殖质类物质。刚毛藻附着微生物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分别为6.54%—71.62%、16.83%—55.50%和0.95%—20.91%。在腐烂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微生物的组成差异显著,表现为前期主要是Proteobacteria占主导优势,实验后期是Bacteroidetes占主导优势,细菌群落的演替与DOM组成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