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Hb沈阳是1982年在我国汉族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不稳定血红蛋白。1986年作者在“丝绸之路”地 区进行血红蛋白群体普查时,发现一例裕固族泳速相当于J组的异常Hb,经一级结构分析表明为。链 第26位丙氨酸被谷氨酸取代,证实此例变异体为Hb沈阳〔a,,(B7)Ala-aGlu」在裕周族中系首次报 告。根据现有Hb沈阳的分布状况及有关资料,作者分析这种异常Hb基因可能源于我国。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49例Hb G Coushatta在我国西北部的分布情况。新疆和甘肃的发生率为0.57‰和0.43‰,高于陕西的发生率0.07‰。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回族的发生率为0.66‰—1.74‰,高于汉族的发生率0.45‰。Hb G Coushatta基因流呈由北向南和向西漂移和特点,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这种变异体起源于东北亚地区,为古代游牧民族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进行Hb病普查时,在3个无关家系的塔吉克族人中检出一种快速移动的J组异常Hb,结构分析表明a链19位的丙氨酸被谷氨酸取代,按其发现地和电泳位置,命名为Hb J Tashiknergan [a19(AB_1)Ala→Glu]。  相似文献   
4.
HbD-Punjab 85例在新疆的分布及其起源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21个民族140,433人进行了异常血红蛋白普查,检出575例,随机抽样153例进行结构分析,其中85例为HbD-Punjab,证实新疆异常Hb以HbD-Punjab为最多,占55.6%。并以维吾尔族为代表,对新疆中南部、北部及西南部的发生率进行比较,说明HbD-Punjab基因在新疆不存在由西南向北部或北部向西南漂移的趋势。文章结合我国蒙古族与欧亚几个国家HbD-Punjab发生率及分布特点的比较,认为英国学者Lehmann提出的HbD-Puajab基因起源蒙古族的假说不能成立,提出HbD-Punjab基因不是起源于蒙古族,而可能源于中亚地区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人类染色体A组之间发生平衡易位的报道 极为罕见[[1.2l。我们检查到一个家庭祖孙3代1 号染色体短臂与3号染色体长臂发生整臂互 换。该家系的平衡易位携带者均为男性,染色 体组型46, XY, t(1;3) (1pter*cen、3pter, 1 qter、cen一3gter)pato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应用作者设计的寡核苷酸引物和探针,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β珠蛋白DNA序列,并通过限制酶EcoRI酶谱分析或寡核苷酸杂交,快速鉴定Hb D Punjab基因。应用这种技术先后对汉、藏、哈萨克等3个民族4个家系的Hb D Punjab基因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丝绸之路”地区血红蛋白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丝绸之路“沿线陕、甘、新等省区的22万余人进行了血红蛋白病调查,应用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技术,从271例异常血红蛋白先证者中,发现变异体24种,以HbD Punjab、HbG TaiPei、HbG Coushatta 频率较高,呈梯度分布,其中HbJ Tashikuergan和Hb Tianshui 为世界新种异常血红蛋白。采用基因鉴定技术,于85例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中,确定基因突变类型12种,以CD17(A→T)频率最高,其中[-28(A→G).CD17(A→T)/N]双重突变杂合子,为同一染色体上的双重基因突变。极为罕见,CD8(-AA)、CDs8/9( G)为中国人中首次发现。根据“丝绸之路”地区异常血红蛋白和地中海贫血的类型特点、地理及民族分布规律,本文认为①我国西北部民族主要由中亚高加索人,黄河流域汉族人和蒙古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组成。②β地贫CD17突变基因可能起源于甘肃的陇原大地,随华人迁徙传入东南亚各地。③该地遗传背景复杂,突变基因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存在显著的遗传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