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边界特征的山地森林景观碎裂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辉  孔宁宁  李书娟 《生态学报》2002,22(11):1803-1810
景观边界特征与景观碎裂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 1 987年和 1 997年两个时段遥感景观资料 ,编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图 ,以验证景观碎裂化过程导致边界数量 ,特别是短边界数量增加这一假说。研究工作包括 4个方面的内容 :(1 )利用每年的 2 0个 2 0 0× 2 0 0像元的正方形样地 ,分析工作区内景观边界的一般特征 ;(2 )对每个样地边界数量的长度谱分布特征进行拟合 ,确定能够反映边界属性特征的拟合方程参数 ;(3 )将边界属性特征参数与样地的景观碎裂化指数进行比较研究 ,建立景观边界特征与景观碎裂化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模型 ;(4 )利用每个时段的 1 0个验证样地来检验关系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 ,所有样地边界数量的长度谱分布特征可以使用对数方程 y=bln(x) +c进行拟合。景观的碎裂化过程将同时导致拟合方程参数 b的绝对值和 c值线性增加 ,景观碎裂化水平的增加将导致景观边界数量和短边界数量均呈指数增长方式。从研究的结果中还可以推断出 ,生境碎裂化水平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将呈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2.
李书娟  曾辉 《生态学报》2004,24(1):55-62
在利用遥感资料进行了多时段建设用地制图的基础上 ,对江西省南昌地区自 1988年以来 ,在城市化梯度上的建设用地增长过程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时段内工作区内的建设用地在不同城市化指数区间的分布差异逐步增加 ,并形成了城市核心区和农村地区两个绝对量分布中心。建设用地斑块的扩张过程可以明显地分成外围增长、合并增长和独立增长 3种模式 ,其峰值分布区间分别位于城市化指数为 0 .6~ 0 .7、0 .3~ 0 .4和 <0 .2的区间 ,即上述 3种增长模式分别是城市核心区、城乡过渡带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代表性建设用地增长过程。比较不同增长模式的贡献率和影响范围发现 ,外围增长模式和合并增长模式是工作区内两种主要的建设用地增长过程 ,并且对城市化指数较低的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增长的贡献率亦高于该区域代表性的独立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3.
南昌地区城市建成区景观结构特征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曾辉  蒋峰  李书娟 《生态学报》2004,24(9):1931-1937
利用南昌地区 1988~ 2 0 0 0年期间的 4景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图和叠图代数计算方法 ,分两个比较时段 (1988~ 1991年及1998~ 2 0 0 0年 )研究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建成区景观格局特征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重点分析了边缘非城镇像元的邻域特征、非城镇像元与最近建成区像元的距离以及建成区斑块的规模对边缘及全区非城镇像元向建设用地转化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非城镇边缘像元的邻域水平与其向建设用地转化比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一阶直线方程加以表述 ;非城镇像元与最近建成区像元之间的距离对转化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 ,建成区斑块规模的对数与周围非城镇像元向建设用地转化比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项式方程进行拟合。尽管两个比较时段之间的城市化程度差异明显 ,但拟合方程的类型保持一致 ,表明建成区格局特征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影响是一种机制性的联系。最后探讨了将上述相关关系引入城市化景观动态模拟研究中的可能性以及在具体变量赋值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现状和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分析了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论文重点介绍了随机景观模型、邻域规则模型和景观过程模型(包括渗透模型、个体行为模型和空间生态系统模型)3类景观空间模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模型途径进行完善的有关工作,并从确证性分析、有效性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等3个方面阐述了模型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未来景观空间动态模型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模型算法的优化、尺度转换、模型的复杂化与简化、模型检验与评价,通用模型的建立以及传统模型与社会经济因素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5.
卧龙自然保护区人为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曾辉  孔宁宁  李书娟 《生态学报》2001,21(12):1994-2001
利用遥感景观制图,在确定不同人为影响发生源的显著影响范围后,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人为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电站、居民点和道路三种人为影响发生源中,水电站的修建对周围景观结构的一次性改造效果最显著,居民点属中等强度的持续性影响类型,道路的影响程度最小。人为活动使人为影响景观典型地段(200m缓冲区)的林地覆盖率减小15%-40%,灌丛和裸地面积比重增加15%-50%。在居民点点和水电站周围,景观结构变化证明人为影响作用呈明显的梯度衰减,600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为典型人为影响区域,600-1200m区间为人为影响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区域,其余地区属自然因素控制的自然景观。与水电站和居民点相比,道路两侧景观结构的梯度变化特征不甚明显,显示出其对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小于居民点和水电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